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探讨——基于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案例的分析
本文选题:科普活动 切入点:社会教育 出处:《科技导报》2012年Z1期
【摘要】: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教育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探究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价值及其衡量方法,本研究对一次"水资源节约保护"主题科普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评估于活动期间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样本量为1000,有效问卷为1000份。评估结果显示,本次科普活动提升了公众对水资源节约保护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对公众树立"节水护水是个人社会责任,需积极参与"的意识有积极作用,对公众今后践行"节水护水"行为具有可衡量的潜在积极影响。基于评估数据,本研究认为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在促进公民终身学习、促进公民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具有现实价值。本文提出,要从推动学校科学教育与社会科普活动资源结合、扩大活动受益面、优化科普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促进科普活动社会教育价值与作用的发挥。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vocating lifelong learning, the value of soci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on the them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Th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during the activity. The sample size was 1000,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was 1000.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popular science campaign has raised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ublic awareness that "saving water and protecting water is a 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quires activ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data,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as a kind of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can promote citizens' lifelong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which has a potential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ublic's practice of "water saving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of practical value to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to expand the benefits of activities, an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value and role of social education in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2011KPS-H-02)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瑛;;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研究——爱尔兰科克终身学习节的启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陈亦人;;论STS教育的指向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3 唐仁春,贺云龙;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柱;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形成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汝娟;;心智模式与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7期
2 张丽;眭国荣;李慧;;新时期有效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2年04期
3 谢春梅;;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人物星形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S2期
4 郑芳;;从职业生涯规划看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7期
5 蔡小蔓;;法国初中科学教科书化学部分STSE教育思想评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年04期
6 王长松;胡曼菁;朱欣佚;张荣春;龚霞;;谈综合性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J];中医教育;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莉莉;高中生物教师专业能力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雪晶;我国中学STS教育研究:目标、现状、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赵海宁;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探析[D];北京印刷学院;2009年
4 董博清;高中物理准教师外源性知识结构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清荣;高中生物学STS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会端;论我国STS教育及其模式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吴雪;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张辉;;学习型社会理论探讨与实践建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陈建武;信息加工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07期
5 李凤云,晁乐红;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知识结构调整初探[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6 刘瑞光,孟晓雷,胡书林;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7 宫文海,,马开剑;信息加工理论及该学派的教学观[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8 戴曼纯;外语能力的界定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9 石滨,于晓杰;浅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教育建构[J];中等医学教育;1995年05期
10 高凤兰,曲志坚;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形成的理性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纪茂;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教育信息加工理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永佳;初一学生外语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技列车陕北行”科普活动圆满结束[J];榆林科技;2006年02期
2 王云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北京首家“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科普活动基地”正式启用[J];教育;2006年09期
3 巩其庄;三论大教育[J];教育科学;1991年03期
4 杨勇,周雪晴;全方位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曲铁华;袁媛;;试论苏区社会教育的特点及现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雷;;“开民智”、“作新民”——陶行知与近代教育家群体论社会教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马会梅;;社会教育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7年28期
8 毕晓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9期
9 高瑛;;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10 史兆新;;知耻教育的美学内涵[J];艺术百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迟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合——加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蒋莉;;浅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6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创新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李永贤;;俞庆棠的民众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熊焰;;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评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腾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临河中学 江波;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努力推进素质教育[N];江苏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驻美国记者 唐勇;美国 大公司热心科普[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冯焱;科普活动将更贴近大众[N];郑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周美纯;青少年“成长驿站”[N];光明日报;2006年
5 吴凡;让青年成为城市发展强劲“引擎”[N];深圳特区报;2007年
6 记者 石勇邋实习生 李思思;青少年科普特教进校园[N];黄石日报;2008年
7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8 记者 陈广琳邋实习生 练苏丹 通讯员 杨国强;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成绩突出[N];深圳商报;2007年
9 周刚;南通搭起社会教育新平台[N];新华日报;2007年
10 张永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2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申国昌;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江平;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述评[D];湘潭大学;2006年
2 黄国庭;江苏公立民众教育研究(1927-1937年)[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王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卫华;山东根据地的社会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宋嘉;论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施的奴化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吴晓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海杰;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4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66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