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课程研究的现象学之路

发布时间:2018-04-15 03:14

  本文选题:课程研究 + 现象学 ; 参考:《教育探索》2012年05期


【摘要】:现象学是研究者研究课程的"一条道路,一个过程"。中国的课程研究需要借鉴现象学的观点,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对教育领域"见事不见人"的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提出批判。课程现象学对于我国课程研究的意义在于,必须解构传统的课程概念,重新理解课程事实,用现象学的"关切"探究中国课程话语的意义,使课程研究实现从工具兴趣向理智兴趣的转换,让教与学成为一种伦理存在方式。
[Abstract]:Phenomenology is a path and a process for researchers to study the curriculum.The curriculum research in China need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viewpoint and criticize the scientism research paradigm of "seeing things without seeing peop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ith the attitude of phenomenological thinking.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phenomenology for curriculum research in China lies i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econstruct traditional curriculum concepts, re-understand curriculum facts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discourse with phenomenological "concern".Curriculum research can transform from tool interest to rational interest and mak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way of ethical existe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EFA090378)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吴家荣,许心宏;过程即目的:对生存悲剧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骆天银;;杜威的民主思想与我国的民主建设[A];“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倪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8期

2 宁红 ,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关于教育的主要观点[J];早期教育;2002年11期

3 魏成;;如何确定课程研究的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4 黄清;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原则[J];教育评论;1999年03期

5 派纳,何华武;向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迈进[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2期

6 卫中亮;德国的课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7 孟志坚;课程研究论[J];中国远程教育;1992年10期

8 ;欢迎订阅 欢迎来稿 《新课程研究》系列刊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6期

9 袁飞,张晓鹏;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3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5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约翰·丹尼尔;刘全福;;巨型大学峰会:我的几点思考[A];创新与合作——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忠琴;教育学现象学视阈下的家庭教育[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秀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余庆;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学语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征;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熊亮;左宗棠洋务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葛婷;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状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宇材;论邓小平增加教育投入思想及其意义[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陈健;试论教育生活体验研究的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52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52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