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校园先期培养模式初探
本文选题:卓越 + 教师 ; 参考:《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2期
【摘要】: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在于造就和锤炼教育教学理念新、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潜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只有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采用学科专业技能与教师专业技能的"叠加"培养模式,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互渗透的"嵌入式"培养模式,大学教授与中学特级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的"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及校校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校园先期培养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Abstract]: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i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ff with new educational concepts, strong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high comprehensive potential quality.Only for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o adopt the "superposition" training mode of subjec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embedded" training mode of mutual penetration of training and practice outside the school,The "double tutors" training model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special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joint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advanced training work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on campus and obtain practical results.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
【基金】: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YCTCJY015)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灼;;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2 白敏;;构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葛文双;;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罗明东;陈瑶;牛亚凡;;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杨光辉;柳杨;;关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6 柏青;;教师培养模式的争论和选择[J];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但菲;王红艳;吴琳;;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6期
9 段作章;;教师专业化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10 苟凤英;;对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开创我市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2 龚志武;;教师教育空间模式的转型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3 吕春菊;薛瑞香;;爱的真诚中[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国庆;;教师教育,地方师范院校面临全新的挑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5 夏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历史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姚建国;;立足国情 放眼未来 尽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教育制度[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俊宗;;构建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 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切性人才——以西北民族聚居区高校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曾晓东;;不同市场形态下开放教师教育的不同反应[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红安;郑颖;;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商报实习记者 王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社长 刘立德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 周雁翎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用书编辑室主任 杨晓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育部编辑 石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吴法源 李松;教师教育用书 多方求解愿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游海;推进教育创新 发展教师教育[N];江西日报;2004年
3 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振秀;教师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查卫平 编译;美国呼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张婷;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马朝宏;老师的希望在老师的老师那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徐辉 季诚钧;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原昊;美女CEO告别卓越 职业经理人如何考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组河北师大 徐莉;走出“小师范”的圈子,走“大教师教育”道路[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碧特瑞丝·阿瓦勒斯;怎样培养21世纪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霞;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灵;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段艳霞;综合性高校办理教师教育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士萍;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路华清;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程华;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8 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慧玲;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相和;适应物理新课改的高师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3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5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