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分析:教师因素
本文选题:流动人口子女 + 学校适应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7期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当前城市教育改革发展遭遇的现实问题。在众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中,担当着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学业适应的引导者和心理素质培养者的角色。教师应主动作为,通过调整师生关系、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重点关注、提高师生矛盾处理能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水平。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hildren receiv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floating population is a realistic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ducation reform. Among many factor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promoting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eachers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guide of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t,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aling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chool adapt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适应研究”(项目编号:FHB070396)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曲崴;;中学生学业适应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7期
2 陈明龙;论从主体性教育角度把握师生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泓;李彩娜;;中学生的学业行为及其与人格、师生关系的相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郑礼平,谢果凰;论高校师生信任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3 李曦;;愉快教学在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胡俊丽;杜红芹;杨梅;;论教师期望理论与初中生发展的关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孙阳;邱阳;;师生关系: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支持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刘志军;陈会昌;;初中生主要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翟成蹊;陈舒音;;初三学生师生关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8 王晓燕;;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9 王志红;;对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12年19期
10 曹璐;许雅南;;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才智;2013年2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蓉蓉;海外人才回流与社会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翁国新;农村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庆华;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功能、学校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佳;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佳羽;工读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小为;流动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海霞;新课程实施中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霞;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加霞;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袁立新,温健仪;中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万伦;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06期
5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6 ;现代化与主体性[J];教育研究;1996年07期
7 李英;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三大矛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建华;主体性教育的哲学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01期
9 黄济;人的主体性与教育[J];教育改革;1997年01期
10 黄崴;;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社会发展[J];未来与发展;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阿丽;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刘倩倩;;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2 孙阳;邱阳;;师生关系: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支持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马兰;;城乡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S2期
4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邬开东;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国民待遇[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
6 吴铁铮;怎样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J];湖南教育;2000年04期
7 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2004年04期
8 周洪宇;;应逐步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参加中高考[J];生活教育;2009年04期
9 黄志法,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10 林培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因分析及管理[J];成才;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婵;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成分、测量及其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石雷山;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大维;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清;流动人口子女师生、同伴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赵宏;辽阳市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与学校适应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许羿;重庆市渝中区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郝项莉;师生关系的当代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晓侠;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地位对其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8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6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