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的“自然”起源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 社会性本能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1期
【摘要】:道德教育的起源以人由之进化而来的猿类的社会性本能和"生活规则教育"为自然史基础,在史前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下,伴随猿人演变、进化,与人、道德、教育在环境、劳动、交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是多种因素相互干预、综合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而不存在某一具体因素与道德教育的起源在逻辑上的先后问题。
[Abstract]:The origin of mor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ocial instinct of apes and "the education of rules of life" that man evolved from. Under the basic motive of prehistoric man's seeking fo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origin of moral educ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evolution, human and morality of ape-man. 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labor, communica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intervention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natural occurrence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but there is no logical sequence between a specific factor and the origin of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880024)
【分类号】:G41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英;;论习俗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4 向达;李娟;;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本位思想的源流及其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5 王竹;;所多玛的悲歌——浅谈同性恋与外婚制起源的关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梁太富;社会本能概念及理论的历史演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7 曾永成;;达尔文:爱与美的理论——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基点[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俭;;孝道及其现代价值的再认识[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舒远招;蔡君龙;;达尔文良心进化论对欧洲近代良心论的承袭和超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邓军海;;城市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透视[J];城市问题;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周金锁;;初论信息与熵的抗争[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周国茂;;布依族铜鼓文化的符号学解释[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巍;;自然选择的单位[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7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邵雪梅;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华凤;从《物种起源》到《人类的由来》[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郭晓蓓;伦理之城—城市特色的道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星蓉;我国高科技领域中女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晶;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君;论道德勇气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康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陈燕燕;审美走向荒野[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远红;证人作证制度的伦理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包欣欣;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2 朱国定;;道德:学校教育的本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宋寒;;对话道德教育模式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3期
4 陈杰;;在交往中理解和体验——论道德自觉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刘范美;;关于德育问题的思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郭毅然;;教育者喜爱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7 陈林山;五育并蓄 素质为本[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04期
8 梁业倩;;感受瑞士认真的规则教育[J];发现;2007年10期
9 花磊;;瑞士的规则教育[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8年11期
10 杜殿坤;采石;;知识对于道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之二[J];湖南教育;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7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8 王飞兵;;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赵修义;全球化带来道德教育新挑战[N];联合时报;2001年
2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9 崔欣
本文编号:187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7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