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默会知识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意义与可能

发布时间:2018-05-15 11:01

  本文选题:默会知识 + 教师智慧 ; 参考:《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2期


【摘要】: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它具有非公共性、非批判性和鲜明的层次性等特点。教师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不仅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默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且是一个延拓教师开放的心灵,恢复教师认知的敏锐,扩展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智慧生成过程。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需要尊重默会知识,唤醒沉睡的教育热情;体验默会知识,坚守人类理性的价值;实践默会知识,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a kind of knowledge which is only meaning and cannot be passed 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 public common, non critical and distinct level.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eachers is not only a silent process of cognition, but also a process of generating tacit knowledge, and it is an open mind of extension teachers to restore the knowledge of teachers. It is keen to expand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the wisdom of the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teacher's wisdom, to respect the tacit knowledge, to awaken the enthusiasm of the sleeping education, to experience the tacit knowledge, to stick to the value of the human reason, to practice the tacit knowledge and to achieve the fusion of the two kinds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
【基金】:湖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音乐与学习:利用音乐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1A10)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刘雪飞;;缄默知识理论观照下知识与学习的重构[J];教育导刊;2006年11期

3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陈福胜;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刘忠;关于法官的选任年龄[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7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9 康永久;当代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1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程龙梅;;构筑德育对话课堂:增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伟敏;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管锦绣;关于生态伦理的人文理性的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隽;作为文字形式的“上帝”[D];四川大学;2002年

8 黄晓霞;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辉炬;信息时代学习的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严仲连;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姜凤华,张永;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6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漆艳春;;默会知识视域下医学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透视[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2 徐应萍;;历史演变中的教师智慧[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3 侯淑才;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J];基础教育;2004年10期

4 王伟娟;;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探讨[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5 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6 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徐太圣;理解教师面对变革的“迟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丁丽云 田宝宏;略论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N];光明日报;2006年

4 杨玉东;教师教育者应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王晓平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系讲师;以教学生的理念教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z巡,

本文编号:189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9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