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检视:近170年来中国女子教育的利害分析
本文选题:女子教育 + 利害分析 ; 参考:《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04期
【摘要】:将女子能否在教育中逐步觉醒并建构自我以成为自我的主体作为衡量女子教育成败的标尺,本文从手段、目的和结果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利与害的动机分析考察了近170年来的女子教育史。文章认为教会女学是"利他以害他"的产物,清末女学是"利他以利己的产物",民国女学是"利他以利己"与"纯粹利他"相结合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的女子教育是"纯粹利他"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女子教育则有可能陷入"纯粹害他"的泥沼。
[Abstract]:Whether women can gradually awaken and construct themselves in education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mselves as the yardstick to measur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women's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ree angles: means, ends and resul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last 170 years by analyzing the motive of benefit and harm.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ecclesiastical women's school is the product of "altruism for harming him", the latter is the product of "altruism with self-interest", and tha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combination of "altruism with altruism" and "pure altruism". The women's education in the first 3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product of "pure altruism", while the women's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mire of "pure harm to hi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和“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民国时期江苏女子教育研究》(课题编号:CXZZ11_0847)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金茹;;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男权社会女性失语化与柔弱化的悲剧历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7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李平;梁启超哲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高等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崧;19世纪法国天主教的女性化和女子教育[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马莹心,马超军;初学者掌握冰上直道滑行技术的几个问题及教法[J];冰雪运动;2001年01期
3 郝德有,唐代清,马爱林;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孙晓清;浅论鲁迅的女子教育思想[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震;;略论晚清女子教育问题[J];传承;2008年06期
6 常娟;;明代的女子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杨炳武;听写:一种英语水平测试手段的复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继庆;浅谈太极拳教学[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杜志勇;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华;周德群;梁磊;;手段工程学论纲——系统工程学的新分支[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李秀林;王国志;;多种手段自杀、自伤1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阎广芬;;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当今的女子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4 阎广芬;;中外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刘淼水;;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6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7 宋海兵;;试析中国教会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8 石阳;;青岛教会女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9 聂会会;许艳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女性参与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10 崔文科;曲衍华;宋文著;;关于发展我国高科技环境监测手段的思考[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道航;硬道理不可用硬手段[N];农民日报;2005年
2 太原得盛福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震 深圳恒丰首饰有限公司业务总监 于斌;品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N];中国黄金报;2005年
3 黄标;规模是手段不是目的[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米丰年 周环;两种手段交替治血液病[N];健康报;2005年
5 王明福 刘建平(作者单位 兰州市城关区地税局);论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及手段[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6 戴肃军 作者单位:江苏总队;把首长机关组勤手段搞先进[N];人民武警;2005年
7 白赣涛;虚构事实将他人捆绑后骗财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8 蔡昌;盈余管理手段之利用费用调节利润[N];财会信报;2005年
9 张保振;问目的 择手段[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韩晶晶 作者单位: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强化执法监督 明确内容手段[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4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唐欣玉;被建构的西方女杰[D];复旦大学;2008年
7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9 姜丽静;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学军;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佳;明清女子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倩;汉代女子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张会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5 邓文博;唐宋女子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奋;清朝晚期至民国中期福州女子教育研究(1850-1937)[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京;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子教育[D];河北大学;2009年
8 王晓庆;倡导与力行—近代欧美留学生女子教育观及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雷良波;试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7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2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