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度化的科学教育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科学教育 + 制度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7期
【摘要】:作为制度的科学教育取代了作为社会需要的科学教育之后,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斯宾塞的传授实证知识阶段、杜威的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阶段、科南特的重视通识知识教育阶段,战后的传播适用知识阶段。而制度化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科学为大众"。让普通人也可以理解并正确理解科学,这是"公众理解科学"的前提。
[Abstract]:After replacing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as a social need, science education as a system has gone through four main stages: Spencer's stage of imparting empirical knowledge, Dewey's stage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Conant's emphasis on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 stage, postwar dissemination of applicable knowledge stage. The purpose of institutionalized science education is "science for the public". Enabling ordinary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science is a prerequisite f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国际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新领域和新进展”(10CZX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国际科学哲学研究新领域:HPS教育研究”(09YJC720037)
【分类号】:G40-0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现代技术问题——基于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多重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孙显元;;悖论和道德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刘建军;阿拉伯文化对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7 刘树君;李建珊;;凡勃伦进化的科学观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8 张丽;论网络技术的文化特征[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伍玉林;王大鹏;;基于唯物史观主体人的层面探析李约瑟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10 许晓琪;;简析近代欧洲哲学与科技中心的转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聪彩;;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初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米佳琳;刘继和;;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发展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鹃;陈敬全;;借鉴国外科普创作经验,更新科普创作理念[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4 马恒通;;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再思考——置疑《图书馆学研究不应脱离实际》[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建新;周亮;;试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公民科学素质教育[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郑媛媛;伍玉林;;库恩范式视域下的科技创新维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刘晓青;;有限论视域下宇宙图景的转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青春;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温雪梅;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蒋连香;关于教育惩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5 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怡;论教育惩罚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丽妹;山寨文化与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吴晓东;神话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周文娟;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学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贤,陈剑华;关于科学教育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2期
2 刘前树;李广洲;;科学知识的转化机制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3 罗伯特E·亚吉尔;钱金华;;科学教育 贵在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06期
4 邢真;高扬科学旗帜 抓好科学教育——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教育论述的体会[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5期
5 施若谷;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J];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王素;;加拿大的STS课程计划与科学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04期
7 项红专;;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8 施若谷;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论点精粹[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22期
10 齐伟;;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国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科学学科的“做中学”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惠仙;宋振东;;普及科学教育 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改善国民素质[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L.皮尔斯·威廉姆斯;刘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论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文奎;;英国教育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宋宁娜;;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曲铁华;马艳芬;;论丁文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莉;彭蜀晋;;提高科学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效果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才;亟待培养更多“科技教师”[N];东方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杨婷 郝建玲;让科学点亮孩子们的心灵[N];科学导报;2005年
3 记者 邵斌;科学教育不等于学科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张振海;科学教育在英国[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翟晋玉;重新看待科学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宝塔区王家坪小学 阿鹏鸣;浅谈“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策略[N];延安日报;2007年
7 杨炎轩;深入探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罗星凯;第十八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桂青;强斯眼中的科学和科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罗星凯;第十六讲 科学教育与培训教师队伍建设[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马敏;PCK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洪臣;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27-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齐利;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盛礼萍;科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檀慧玲;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5 王书伟;对斯宾塞科学知识价值体系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者鹤;阿什比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8 黄道鸣;基于Web的科学教师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文峰;“名师”的制度化及其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晓兰;产业革命后英国科学教育滞后原因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8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2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