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人的教育哲学”再分层及发展趋势
本文选题:个人的教育哲学 + 教育研究者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0期
【摘要】:美国教育哲学家J.索尔蒂斯在《论教育哲学的前景》一文中提出了"个人的教育哲学"这一概念。"个人的教育哲学"又可以分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受教育者三个亚层。教育研究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批判和构建功能,教育实践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反思和完善功能,受教育者个人教育哲学具有辩护和教化功能。这三个层面相互融合形成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的教育哲学,勾勒出"个人的教育哲学"未来之发展趋势。
[Abstract]:American educational philosopher J. Solti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his essay on the Prospect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leve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 and educate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pers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individu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the function of reflection and perfection, and the educated individu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 the function of defense and enlightenment. These three levels are combined to form a professional,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tegrat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hich outlin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光迅;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晓;美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哲学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88年06期
2 刘伟;;从教育价值观角度探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刚;;现代教育技术应基于人的主体性[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王秀丽;郭三娟;;论教育知识实在化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何忠华;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2期
6 易凌云;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7 李长吉;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唐荣德;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明航;关于教育的教育性思考——兼论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之比较[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李巧林,梁保国;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朝东;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建农;湖北省大学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丹红;女生教育的病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文卿;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青山;我国小学小班化教育问题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彦文;中美中小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黎丹;主体性化学课程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佐才;中学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调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堂斌;建构认知结构,增强主体意识——开放式文言文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永泽;;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表征[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1期
2 谢延龙;杨春芳;;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论教育的语言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3 余海军;;后现代哲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杨建朝;;功利式的教育研究思维取向探析[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12期
5 黎聚才;;论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6 虞宁宁;;躬行践履: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J];大学(学术版);2010年07期
7 席梅红;;浅析教育研究中真问题提出的基本路径[J];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8 叶泽滨;;教育研究方法论一得——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看教育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吴德芳;;从叙事探究看教育研究者的后现代定位[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3期
10 王占军;刘娜;;教育研究伦理的审查政策——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IRB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赐杰;;课堂教学实践的持续变革:教育研究者作为Meso层面行动者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孙冬梅;胡慧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追求[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许庆豫 博士;让教育研究成为真正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广;校园欺侮:日本孩子无法逃脱的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李茂;教学方法比“小班化”更重要[N];中国教师报;2008年
4 徐继存;教育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学问[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滢邋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校长 陈康金 山东省茌平县教研员 靖恒海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高德胜;怎样才能取到教学改革的真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徐建敏,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管锡基,,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改办副主任;教研员应举什么旗?走哪条道?[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喜旺;谈教育研究中的四“通”[N];光明日报;2002年
8 齐林泉;尊崇本性:天生我才必有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时晓玲;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行动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山西大学 王喜旺;确立教育研究的四个通识[N];发展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之骐;公共领域中的师生教育话语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湖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教育科研机制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志高;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规范性的理论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汤诗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教育研究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6 赵光磊;视觉文化教育研究——后现代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晓阳;我国教育研究中学术道德的失范与重建[D];西南大学;2006年
8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牛楠森;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薛桂英;走向自律—一位教育研究者的道德叙事[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9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5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