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调查
本文选题:中学生 + 心理优越感 ; 参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8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状况。方法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对4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x=3.42),高水平社会适应性的中学生比例较少(10.84%);②在心理优越感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3.02,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57,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3.20,P0.05)存在显著差异;③在心理能量维度上,初中和高中(t=2.45,P0.05),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73,P0.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41,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5.51,P0.01)有显著差异;④在人际适应性维度上,性别(t=-3.70,P0.001),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2.50,P0.01),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3.85,P0.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2.99,P0.05)有显著差异;⑤在心理弹性维度上,是否受过老师的责罚歧视(t=1.96,P0.05),是否受过同伴的欺负孤立(t=2.34,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F=4.70,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45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1)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generally at the middle level (-xx3.42), and the proportion of high leve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social adaptability was less (10.84%) in the dimension of psychological superior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energy dimension between teachers (t = 3.02), peer bullying and isolation (t (2.57) P 0.01) and mother's education (F = 3.20 / P 0.05), whether they had been punished by teachers (t = 3.02 / P 0.001), whether they had been bullied and isolated by peers (t = 2.57 / P0.0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between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 = 2.45, P 0.05), teacher's punishment and discrimination (t = 2.73 / P 0.001), peer bullying (t = 2.41, P 0.05), an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 = 5.51 / P0.0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tng-3.70, P0.001), teacher's punishment and discrimination (t2.50 / P0.01), peer bullying (t 3.85 / P0.001) and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F2.99P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t 1.96), peer bullying and isolation (t (2.34) P 0.05) an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 _ (4.70) P _ (0.01). Conclusio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t the middle level.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霍团英;杭州市中青年领导干部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2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6期
3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4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5 高莉;;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惩罚[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齐永芹;韩光辉;邓凡茂;;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赵春菊;;红与黑——透过两个典型意象看《麦克白》中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卓丽芳;;疏于治国 慵于齐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10 袁再臣;刘磊;;家庭功能视野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4 谢广田;戴丽敏;应晓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背景与其人格障碍形成的相关性的调查与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孔建霞;;试论数学教学中的四种学习方式的涵义[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东蕾;;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宋京晶;周蜜;施钢;;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发展特点[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袁宏;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何颖;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贺蕾;基层公务员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欧光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3 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晨瑞;;战胜追你的人[J];新世纪周刊;2007年25期
2 景凤兰;张秀英;;对245名中学生神经衰弱的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89年02期
3 姚佩宽;董小苹;孙忠雄;胡卫;李兆源;范显义;;上海中学生性发育、性意识的调查分析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89年06期
4 本刊记者;;荆州地区中学生文联成立[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04期
5 刘振兴;中学生忧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年02期
6 陆踊;;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透视[J];江苏教育;1992年Z1期
7 王艳玲;中学生狭隘心理简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汪洋;;永远的50元[J];新青年(朋友);2002年04期
9 杨森;;描绘一个“好老师”[J];希望月报;2002年14期
10 王宗文;Author Unknown;; 自相矛盾的时代[J];英语知识;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3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汪之顼;杨振宇;荫士安;;不同性别中学生青春期前后学习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黄盈;马丽莉;梁宝勇;;对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困扰症状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先献;钱跃升;武轶农;苏军英;刘海燕;;中学生尝试吸烟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A];第12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成雄 王玉国;市三运会暨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闭幕[N];天水日报;2009年
2 赵文;中学生为何不认技校这条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4 朱剑慧;以色列中学生:成绩不是生活的中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石雨川;穿要名牌 吃要精美 用要高档观[N];雅安日报;2008年
6 黄艾禾;一个另类中学生的写作世界[N];光明日报;2008年
7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会实践 中学生不能毕业[N];宝鸡日报;2009年
8 记者 邵涌河;我市一中学生发明英文规范 书写训练方案获国家专利[N];赤峰日报;2010年
9 高密市第五中学 吴宾;新课标下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探究[N];学知报;2010年
10 ;迷失在“伊甸园”[N];自贡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赖运成;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6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9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新平;中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鹏;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璇;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伟锋;河南某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9 吴红顺;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5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11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