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广东:文化资本的更新与教育场域的回应
[Abstract]:Th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apital was impa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ium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angdong's educational field, this impact triggered the self-differenti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roup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followed by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and the governor's officials in the orientation of new and old education. Finally formed the late Qing Dynasty Guangd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w and old coexistence patter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学院;
【分类号】:G4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建军,慕容勋;论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杨琥;;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天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的政治氛围与青年思想动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方家峰;;盛宣怀的高等工业教育思想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方英;新发现的一份朝考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岳谦厚;田明;;舆论传媒、社会动员与权益博弈——1922年北京政府邮资加价风波之考察[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7 孙静;;孙梅的家世与生平补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叶德明;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欧阳跃峰;唐廷枢: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祖伟;张炯;李唐;;企业家创新、渐进式技术引入与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4 樊慧英;;中国近代技术学校的产生及其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8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10 陈绛;;陈宝琛的近代化思想与事业[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4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7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颖;抗战时期桂林小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东阳;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尚微微;《京话日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洁;;教育场域中的潜在课程——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课程观[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7期
2 王彬;;校长成长新视角: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J];教书育人;2010年35期
3 胡春光,杨宁芳;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4 陈卓;;校园里的背叛者——对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相关问题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邬争胜;王铁群;;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下的教育公平[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媒体链接[J];江西教育;2003年18期
7 孙小红;从文化资本到符号暴力——谈布迪厄的教育观[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王艳;董翔薇;;教育机会和文化资本获得的阶层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蒲倩;;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10 刘双花;刘烨;;文化资本与教育—布迪厄思想一探[J];大众商务;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瓒;;乡镇作为教育场域的意义及其发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吴春霞;;阶层差距与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北京市初中的经验数据[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我国城乡差异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公平性[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西南大学 杨洋 易连云;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扬波;人力资本竞争催生教育消费热[N];南方日报;2004年
3 管西亮 郭娇;整体谋划教育开放政策,时不我待[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李春玲;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分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王晓辉;择校,教育公平的世界性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王晓辉;禁止择校能杜绝教育不公吗[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光海;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牛海彬;批判与重构—教育场域的教师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娟;论学校场域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D];河南大学;2009年
2 闫瑞;教师个性的养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丹丹;农民工文化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明华;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华娟;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和个体成功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阳算;农村新课改推进中的城市偏向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徐婧;教育成就与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变迁:理论与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晓兰;校外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艳芹;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的解构及建构[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98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19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