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最高价值视野中的教学质量观
[Abstract]:The highest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is sublime, and the view of teaching quality should embody this highest value. Whe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ought or modern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st cultural value is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which affects the change of teaching quality view.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st cultural value in China in the future should include: everyone gets the basic respect; the high quality is respected and respected by others; and the great contribution is respected and respected.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view which embodie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st cultural value includes: the panoramic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quality, the panoramic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quality and the sublimity of the teaching lif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宜春;王以仁:郁达夫的精神兄弟——兼论“郁达夫族群”主体人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陈鸿;"夸父"们的尴尬——解读毕淑敏的小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刘志;论极端艺术情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刘维良;论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及解决的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6 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李力研;;体育游戏的意义:超越自卑——学校体育近代意义的心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李力研;体育在学校——学校体育的现代意义与心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凤琦;;中国现代化特征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富莲;爱德娜:一位孤寂的新女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荣丽春;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作品现代性的探析[D];延边大学;2003年
6 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3年
7 贾存军;语文互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明媚;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案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刘世清;反思与重构:教育交往中的言语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义贞;;漫说江苏文化[J];民主;2011年07期
2 刘本叶;;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举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 张有恒;;浅议中华文化与我国阶层关系和谐[J];天府新论;2011年05期
4 诸芳;;论和谐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刘亮红;;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从发展维度进行的考察[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杨建新;;从民族关系视阈论中华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余子侠;;综论教育交流与中华文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8 王济宪;;昆仑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9 周海金;刘鸿武;;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刘国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立明;;构建和谐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范明生;;“轴心时期”中华文化与西亚、南欧文化比较[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吴克明;;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解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王昌珞;;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创新(提纲)[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波;;复兴中华文化——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文霞;;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9 郑学益;;中华文化和海外华人实业家[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10 张锡宝;;文化资本、文化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弘扬发展——从青岛“品牌城市”的崛起谈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平 赵晓霞;中华文化赢得世界青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小玲 桂杰;探讨中华文化的诠释模式[N];文艺报;2005年
3 记者 宋克顺 通讯员 冯开春;“武当·中华文化之旅”全球巡演[N];湖北日报;2008年
4 记者 申志远;哈尔滨中华文化促进会昨成立[N];哈尔滨日报;2009年
5 罗文东;探索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N];安阳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仲崇山 编辑整理;台湾—大陆,共同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N];新华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王达三;于丹在和顺镇释“中华文化的和与顺”[N];云南日报;2009年
8 叶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日本中华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芽芽 冯国 孔晓涵;“共同传承中华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秀清;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南开大学;2009年
4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林杨;中国英语与中华文化[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张阔;中华文化视野下满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郑学刚;冷战后全球主要文化力量消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晓娜;回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2年
6 张连锋;论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丹;和合精神与两岸文化交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林萍;引仁入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赫;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茂群;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94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29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