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与意义近年来宗教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在国外迅速增长。其中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宗教性与心理健康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由于国外研究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一结论无法推广至非宗教主导的国家(如中国)。而国内这一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国外相对滞后,不仅实证研究较少,而且也缺少成熟的宗教性测量工具。再者,宗教信仰的人数在我国也逐年增多,宗教信仰在精神生活层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宗教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采用大学生样本对国外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两个宗教性量表进行汉化和修订;而后通过全国分层抽样得到的大学生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来反映中国大学生群体宗教性的现况与特点;再结合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在我国大学生中探索宗教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奇偶信度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1.研究流程首先采用量表修订的一般方法对杜克宗教性量表和内在宗教性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校对,形成的初试量表通过便利取样进行第一次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小组讨论后形成修改版量表,再次通过便利取样进行第二次调查;对调查结果再次进行项目分析,确定达标之后定稿形成全国版调查量表;其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得到的全国大学生样本进行修订版量表的信效度评价(建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最后,利用上述样本探索全国大学生样本宗教性的现况与特点、以及同心理健康的关系。2.研究对象(1)初次调查方便取样广州市某高校心理学选修课全体大学生,发放问卷114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88.60%;其中男生33人,女生68人,年龄范围19-25岁,平均年龄21.792±0.898。(2)第二次调查方便取样广州市某高校某学院全体大一学生,调查发放问卷339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76.70%;其中男性88人,女性172人,年龄范围16-21岁,平均年龄18.705±0.808。(3)全国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全国六大地区分别抽取2-3所高校,调查共回收问卷5851份,其中有效问卷5445份,有效回收率93.06%;其中男生1939人,女生3516人,年龄范围16-25岁,平均年龄19.496±1.259。3.研究工具测量工具采用杜克宗教性量表(Duke University Religion Index, DUREL)、内在宗教性量表(Hoge's Intrinsic Religiosity Scale, HIRS)、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自尊量表(SE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统计软件选用SPSS19.0和LISREL8.80软件包。研究结果1.修订的量表效度结果:杜克宗教性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量表具有两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的71.37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为0.069,NNFI为0.97,CFI为0.99,GFI为0.99,SRMR为0.029;内在宗教性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量表具有两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的54.68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为0.087,NNFI为0.95,CFI为0.96,GFI为0.95,SRMR为0.043。两个模型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模型拟合的要求,说明杜克宗教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和内在宗教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具有很好的建构效度。2.修订的量表信度结果:杜克宗教性量表和内在宗教性量表中文修订版量表信度系数(包括克朗巴赫a系数和奇偶分半信度)介于0.751-0.821之间,各个分量表信度系数介于0.533-0.848之间,外在宗教性量表信度系数偏低,但总体上信度较好。3.我国大学生宗教性的现况: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称自己有宗教信仰的人数约占15.35%;宗教性的平均得分上,组织性宗教行为1.487+0.718,非组织性宗教行为1.471±0.862,内在宗教性10.526±4.567,外在宗教性5.816+2.512。有62.0%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组织性宗教活动,69.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非组织性宗教活动。4.我国大学生宗教性的特点:不同宗教背景大学生宗教性差异显著,表现为无宗教信仰大学生宗教性显著低于其他有宗教信仰大学生;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学生宗教性相对较高;所调查的大学生样本中,不同民族大学生宗教性差异显著,表现为少数民族宗教性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0.05);不同性别学生在组织性和非组织性宗教行为、外在宗教性等维度得分上无显著差异;在内在宗教性得分上,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性在内在宗教性量表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女性(P0.001);组织性宗教行为得分的家庭所在地差异不显著,非组织性宗教行为、内在宗教性和外在宗教性得分的家庭所在地差异显著,事后比较检验(Post Hoc tests)得知,大城市大学生组织性宗教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地区(P0.05);在内在宗教性得分上,大城市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P0.05),与小镇和中小城市差异不显著;外在宗教性得分上,来自大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和小镇等地大学生(P0.05),与中小城市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宗教性差异显著:一年级学生在宗教行为参与上高于高年级学生,而在宗教动机上则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P0.05)。5.不同宗教背景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无神论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在大多数指标上与其他组差异显著;道教和佛教信徒具有相对较高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佛教徒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群体中除无神论者外的其他组。6.宗教性与心理健康各指标间相关关系:组织性和非组织性宗教行为与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也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关系(P0.05);内在宗教性与生活满意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但内在宗教性和外在宗教性也都分别与焦虑、抑郁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自尊呈负相关关系(P0.05)。7.宗教性对心理健康主要指标的影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居住地、婚恋状况和社会支持等人口学因素之后,宗教性对抑郁、焦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回归效应(P0.001),;组织性宗教行为和非组织性宗教行为与抑郁的关系均不显著;内在和外在宗教性对抑郁的影响显著且为正向(P0.001);组织性宗教行为和非组织性宗教行为与焦虑的关系不显著,内在和外在宗教性对焦虑的影响显著且为正向(P0.001);宗教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效应显著(P0.001);但仅内在宗教性的影响显著,且为正向(P0.01)。8.中介效应分析结果:生命意义感在宗教行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P0.05)。经计算,组织性宗教行为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效应中有39.12%是由中介变量贡献的;社会支持对宗教与抑郁、焦虑等关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1.修订后的杜克宗教性量表和内在宗教性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今后在我国大范围调查的宗教性测量工具。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35%。3.女性、少数民族、高年级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男性、汉族、低年级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宗教性水平更高;4. 大学生宗教性总体上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正相关,但也与负性指标正相关;大学生中无神论者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生命意义感在宗教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一定的中介作用。研究创新点本研究汉化并修订了国外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中较广泛使用的杜克宗教性量表和内在宗教性量表,修订版量表经大样本数据检验具有良好的心理计量学属性;其次,采用全国大样本对中国大学生宗教性现况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三,本研究采用代表性大样本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探讨了宗教性与心理健康关系,这在国内宗教与心理健康领域尚属首次。研究不足之处实际回收的样本年级分布不均衡,以一年级大学生居多,高年级相对较少,性别分布也不太均衡,并且广东地区样本偏多。今后的研究可以在平衡了相应的因素后或补充样本来检验结论;未能对量表进行重测信度分析,因此量表的时间稳定性有待今后研究的验证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明钢;杨宝琰;;儿童青少年宗教性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强;;论社会的宗教性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王才勇;H.-J.弗拉斯著:《人的宗教性——宗教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4 文永辉;;宗教性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小娟;;过程神学与儒家宗教性探究[J];学习与探索;2010年06期
6 宋春香;;论狂欢理论的宗教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强;陈秋枫;;美育的局限与宗教性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姜丽;;灵魂的渴望——论高特弗里德·本恩诗歌中的宗教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赵党锋;;论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宗教性的影响[J];学理论;2014年05期
10 王德胜;宗教与绘画之间——中国绘画精神中的宗教性问题片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尚艳娜;陈永胜;;穆斯林中学生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章远;;外部宗教性干预与地区安全——以科索沃冲突为例[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3 沈洋;陈永胜;;基督教信徒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林鸿信;;落实人间的宗教性:哈贝马斯的启蒙[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5 李江梅;;浅谈儒学的宗教性品格[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浙江大学 张新樟;严防宗教性末日情绪[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张志鹏;宗教性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高师宁;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性创造出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陈星桥;将佛教的文化性和宗教性有机统一起来[N];中国民族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旭峗;跨国政经互动中宗教影响宗教性跨国公司初探[D];复旦大学;2014年
2 温莎;宗教性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3 彭飞;中国大学生宗教性的现况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沈洋;基督徒的宗教性:概念、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珍珍;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尚艳娜;穆斯林中学生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常薇;中国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雪华;道教徒个体宗教性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包涵;中国佛教徒宗教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郭建康;基督徒精神幸福及其与宗教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
本文编号:
229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