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Abstract]: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positive education work is that its object is the subject with thought and emotion. As an independent social individual, students are equal to teachers in person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premis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it is a symbiotic and win-w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main for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sincere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s.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大为;费希特与主体间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廖青;;对话教学的真实意蕴:一种教学理念[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姜涛;;法学通说: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7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8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高海青;李建华;;对交往行为理论批判的批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剑雷;;主人还是奴隶?——关于“认同何以成为问题”的读书札记[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董正爱;;生态秩序重塑的回应型法律范式解构——基于人类集体福祉超越市场逻辑的转型认识[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雷龙乾;;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高燕;;现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胡玉花;;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张增田;;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1期
4 孙凯;;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3期
5 张英楠;初论对话教学的本质内涵[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高伟;;对话:追求和谐的教育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王慧;刘银行;李宝石;;论主体间性的“我—你”型师生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1期
3 郑引;;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彰显[J];文教资料;2009年06期
4 李辉;李彦丽;;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5 石翠红;;主体间师生关系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7 曹向利;;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8 王志勇;;主体性教育:从“占有性”走向“共存性”——基于主体间性的视角[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9 张秀红;;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10 秦玉明;方靖淮;纪宪明;;试论主体间性与网络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文;李婧;;新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罗晓燕;周福轩;;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周建平;;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坤;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8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9 兰利霞;;《以班主任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课题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永忠 王泽新;新型师生关系浅析[N];科技日报;2002年
2 张天宝;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余南楠 通讯员 郎丰君;构筑新型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陈鲁峰;还学生“明明白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李建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N];长治日报;2010年
6 河南省新安县城关镇古路小学 袁联子;素质教育要求新型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叶小静 见习记者 华晓露;个性教师,催生新型师生关系[N];温州日报;2010年
8 山东省广饶县稻庄镇实验中学 常萌萌;新型师生关系在和谐高效课堂中的主要表现[N];学知报;2010年
9 杨桂东;由新型师生关系想到的[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王利军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培养自身角色意识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N];天津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董建民;苏联合作教育学与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理念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6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33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