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Abstract]: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individuals to form social cognition. One of the 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inter-group perceptual deviation in educational context i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roup effect of stereotype. It creates barriers to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is inter-group cognitive bias can be elimin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liminating attribution bias, enhancing inter-group contact, suppressing categorization of cognition, regulating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establishing unbiased beliefs.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李红;;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2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3 贺雯;;群体元知觉的形成及其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嘉桦;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汪yN;;认知语言学概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刘爱军;“自我中心困境”与认识论的阿基米德点[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10 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4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9 陈[K莉;;幼儿科技探索活动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10 朱靖华;;也谈苏辛词派[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兆t,
本文编号:2384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38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