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人知融生互动——论课程知识观的应然走向

发布时间:2019-04-25 11:55
【摘要】: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view of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covers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the view of objectified existence detracts its humanity, the outlook of preformed development dispels its multi-formation, and the instrumental value ignores its meaning, which makes people know and alienate. The dissimilation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is human and human.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we can see that curriculum knowledge originates from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develop adults better, and the foundation of its marriage with education lies in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its intrinsic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this meaning depends on the depth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it,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height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with human growth as the core, make clear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attach importance to its humanism, pay attention to its pluralistic generative nature, and highlight its meaning and subjective dependence of value, and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educational natur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pay attention to its pluralistic generative nature, and emphasize its subjective dependence on meaning and value. It lays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deepening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教师教育“985”创新平台重大项目《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985ZB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学立场的人性问题研究》(11YJA88016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1049011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2011-GH-069)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10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庐进;唐怡;;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消费观探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李yN;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红英;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文化检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许锋华;论过程课程观及其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陆云峰;走向生活的德育教科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广华;化学生态课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晓;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梁巧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童菊英;高中物理阅读材料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辉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转型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群;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取向与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6 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人之和谐发展视角的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8 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郭声健;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广君;“教学过程”的阐释:比较分析与辩证把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的流变:学习观的视野[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3 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杨莉;;课程知识观的转变:理论与现实——兼论课程知识观转变的困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0期

5 郑雪艳 ,王攀峰 ,张天宝;课程知识观的转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2期

6 龙宝新,郝林晓;现代课程知识观的流变:本质观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召存;;论两种不同的课程知识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8 王攀峰,张天宝;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8期

9 葛春;李会松;;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演进与社会控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5期

10 郑利霞;;论课程知识观的转型[J];天津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2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国刚;课程知识观之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吴光东;论课程的信息本质[D];西南大学;2012年

6 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明亮;教师教学状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5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65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