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价值教育于学生主体成长中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2009JJDXLX003)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晓文;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晓文;关于8-13岁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项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年01期
3 李晓文;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机制初探[J];心理科学;1993年04期
4 周占生;“自我”与超越:价值主体性原则的理性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玉兰;2-8年级学生自我一致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红刚;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蒋奕雯;3-8年级学生“诚信”概念理解及其情境反应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邹琼;中小学生自我表露特点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钱诚;中学男生性别角色特征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燕吉;3-12年级女生美丽取向发展特征与行为调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丁蓉;四、八年级学生友谊需要与建构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于兴艳;;德育生活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朱平,闵永新;学分制:德育创新的契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小艳;;浅析大学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张雪飞;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高冬梅;余以恒;;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志强;;论杜威伦理思想中的知行关系[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李晓文;;依人生发展本性探询德育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3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宁;陈华森;;西方服务型政府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7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殷少萍;“3+2”分段制学生德育工作凸显层次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浦江;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9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瑞云;大学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及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申继亮,辛自强;迈进中的发展心理学事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郭德俊,马庆霞,杨淑芬;竞争奖赏结构和自我概念对儿童成就归因及自我强化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4 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李林英;对大学生自我表露认识的访谈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甘琳琳;佐斌;;西方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9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10 陈延斌,王体;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胜男;10-16岁儿童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红刚;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沈群香;想象性表征干预对儿童目标投入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琳;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登攀;大学生亲子关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菲;3-8年级学生重要关系中的自我调节发展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淑珍;2-8年级学生诚信同一性发展状态及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燕吉;3-12年级女生美丽取向发展特征与行为调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敖勇前;小学生对同伴言语嘲笑的理解及对被嘲笑者反应的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年08期
2 赵俊芳;关于大学教育质量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3 杨辛;德育:价值教育还是价值观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燕山前进第二小学[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10期
5 刘东丽;;论高等教育中的价值教育[J];中国教师;2010年19期
6 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01期
7 ;英国的价值教育管窥[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16期
8 李荣安;从道德角度看价值、文化和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6期
9 刘华丽;论价值教育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要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魏宏聚;金保华;;价值教育——一个命题的诠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霞;;基于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飞;王振宏;;90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社会承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亚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成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倩;杨晶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梁晓燕;刘华山;崔妍;;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侯玉波;陈迎玮;;从自传体记忆看成功经理人的思维方式[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京京;陈健芷;于宏;李巍巍;;团体咨询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穴市实验中学 郭熙月;尊重学生主体 打造全新课堂[N];黄冈日报;2008年
2 汉台区青年路小学 张丽;浅议学生主体作为的培养[N];汉中日报;2011年
3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文华;80后价值教育的三个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淅川一高 贾志豪;尊重学生主体 提高学生素质[N];学知报;2011年
5 汉滨高中 符宝琴;构筑“学生主体”意识 展现课堂教学魅力[N];安康日报;2010年
6 淅川一高 贾志豪;发挥学生主体 提高学生素质[N];学知报;2011年
7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师 周保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N];南方周末;2010年
8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9 汉滨高中 符宝琴;构筑“学生主体”意识[N];安康日报;2009年
10 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 杨刚;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骞;数学教学耦动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9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炜;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中;《上海孤儿》中的记忆与自我同一性构建[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3 郑秀娟;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赵帆;工读学校学生依恋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林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与形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珍;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桑望鑫;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弓思源;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状态及其与个人动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9 毕月花;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藏大学;2012年
10 常雯;自我同一性发展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5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6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