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反思性道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1:01

  本文关键词:反思性道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反思性道德教育”与传统的规范性、知识性道德教育模式相对应,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个体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激发个体内在道德需要,尊重有条件的道德自由选择,对道德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探究,着重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一种集教育理念、策略、操作程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反思性道德教育旨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与信仰度,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 本研究以“我为什么需要道德”的诘问作为反思性道德教育的介入点,因为大学生所有的道德困惑都源于这一问题的求解与求证。高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解读、提供证据支持和逻辑论证。道德教育应当改变侧重知识传授以服从为特征的“知性”教育,转向侧重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智性”教育。因为高校道德教育不是培养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而是培养道德精神和伦理价值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内在结构包括道德理性(核心)、主体主义(原则)、道德实践(重点)和道德推理(方式)。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本质上是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对应,,实质上是主体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只有理性的人才能为自己立法并自行其法,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律令。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主体主义。反思性道德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目标是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主体主义强调对学生在道德建构中主体地位的尊重,主体主义内在地包含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包容,满足了人在精神层面的基本需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律精神与创新能力。 反思性道德的重点是道德实践。反思性道德教育是实践教育,即用实践的方法而不是特定道德价值观的直接灌输,通过解释做出理智道德决定的逻辑基础,向学生呈现如何实践道德进行道德思考和行动。反思性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决策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道德行动能力、道德责任能力)。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应用机理是动力、基础、方式“三位一体”:动力——激活道德需要;基础——激励道德探究;方式——激发道德推理。通过“蛛网型”课程设置和主题性探究教学,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励其道德探究精神,增强道德推理能力,只有这样,高校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
【关键词】:道德教育 反思 道德理性 道德推理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导论11-19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述评12-16
  • 1.2.1 国外研究动态12-14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4-16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创新与不足18-19
  •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18-19
  •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9
  • 2 理论篇 反思性道德教育相关理论19-28
  • 2.1 道德教育概述19-20
  • 2.1.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19-20
  • 2.1.2 道德教育的一般含义20
  • 2.2 中西方道德教育理论20-27
  • 2.2.1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理论20-21
  • 2.2.2 西方主要道德教育理论21-26
  • 2.2.3 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比较26-27
  • 2.3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理论背景27-28
  • 2.3.1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27-28
  • 2.3.2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28
  • 3 实证篇——反思性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28-38
  • 3.1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28-32
  • 3.1.1 “我为什么需要道德”的诘问与回应29
  • 3.1.2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理论根源29-32
  • 3.2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剖析32-38
  • 3.2.1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内因32-36
  • 3.2.2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外因36-38
  • 4 对策篇——反思性道德教育模式38-56
  • 4.1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核心 道德理性38-45
  • 4.1.1 道德理性的哲学论辩38-43
  • 4.1.2 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43
  • 4.1.3 道德理性的核心地位43-45
  • 4.2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原则 主体主义45-47
  • 4.2.1 主体主义的哲学意蕴45-46
  • 4.2.2 主体主义的效用分析46
  • 4.2.3 主体主义的运作模型46-47
  • 4.3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重点 道德实践47-51
  • 4.3.1 道德理解能力的培养47-48
  • 4.3.2 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48
  • 4.3.3 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48-49
  • 4.3.4 道德决策能力的培养49-50
  • 4.3.5 道德行动能力的培养50
  • 4.3.6 道德责任能力的培养50-51
  • 4.4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机理 道德激励51-56
  • 4.4.1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动力:激活道德需要51
  • 4.4.2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基础:激励道德探究51-53
  • 4.4.3 反思性道德教育的方式:激发道德推理53-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了英;;道德理性与艺术精神:唐君毅庄子美学阐释[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2 张小敏;;哈佛道德推理课程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钱兴;中西传统道德与现代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4 范树成;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6 杨述刚;;为道德理性辩护[J];前沿;2010年07期

7 宋银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分析[J];求索;2006年10期

8 张文;;困境与超越:反思性道德教育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杨宗元;;论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筱倩;道德理性的选择之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反思性道德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86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