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7-04-06 12:1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尤其是社交的方式深受信息通讯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以计算机媒介的沟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对社交的影响为主,而手机及移动终端对用户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正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研究关注手机媒介的沟通,尝试探索手机媒介的使用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被试为杭州地区在校本科生共746名,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研究工具为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习惯问卷和成熟的人格量表,通过描述性统计对使用行为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获得大学生对于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简称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然后通过相关矩阵初步探索了变量之间关系,进而通过结构方程构验证变量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使用行为之间存在差异;主观态度有5个因素;心理机制为人格变量预测更新行为(更新行为指在社交工具中刷新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息),进而更新行为预测主观态度,主要结论包括: (1)大学生的使用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用户的指标。在手机/PC使用比例中,发现了典型的PC用户(只使用计算机)、典型的手机用户(只使用手机)和双媒介用户(PC和手机共同使用)。而在使用场景、更新行为和使用程度中发现了性别、专业、年级的差异。 (2)大学生的主观态度共提取出了5个因素:手机上网喜好感,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陪伴感和归属感,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对FTF(Face-to-face,面对面)的替代作用,对基于信息通讯技术沟通的偏好,手机上网的隔离感。 (3)大学生的主观态度和更新行为对使用程度具有预测作用。态度越积极,QQ自我更新,人人、邮箱和微博的社交更新越频繁,使用程度越高。 (4)大学生手机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有预测作用。而不同的工具对于主观态度影响有着不同的模式。QQ仅手机端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有预测作用;人人网的不同更新行为对主观态度产生了相反的影响作用;邮箱与人人网类似;微博的更新行为则对主观态度的影响都不显著。 (5)人格对于手机端的更新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影响最明显的人格变量为认同感、精神质和情绪稳定性。而且不同的工具之间也存在差异。QQ可以提供多种发展认同感的沟通方式;人人的更新受到社会认同情感维度的消极作用;邮箱受到社会认同感情感维度消极作用,同时与掩饰性有关;微博受认同感影响最明显,说明其虽有利于资讯获得,但不利于发展自我认同和群体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 手机媒介的沟通 社交影响 心理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2;G44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前言13-29
- 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对总体社交的影响15-17
- 1.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对社交的促进作用15-16
- 1.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对社交的阻碍作用16-17
- 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模式17-18
- 1.2.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单一工具的社交模式17
- 1.2.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综合社交模式17-18
- 1.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关系研究18-19
- 1.3.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对比18
- 1.3.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FTF的相互影响18-19
- 1.4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心理机制19-22
- 1.4.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与人格变量19-20
- 1.4.1.1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19
- 1.4.1.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对人格的影响19-20
- 1.4.2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与认同感20-21
- 1.4.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沟通与孤独和焦虑21-22
- 1.5 手机的社交意义22-23
- 1.5.1 手机的使用目的22
- 1.5.2 手机对社交的影响22
- 1.5.3 手机的社交模式22-23
- 1.6 国内研究现状23-24
- 1.6.1 信息通讯技媒介的社交行为的基本描述23
- 1.6.2 信息通讯技术的社交的心理机制23-24
- 1.7 问题的提出24-28
- 1.7.1 手机媒介的社交行为的用户分类24-25
- 1.7.2 信息通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25-26
- 1.7.3 手机媒介社交的心理机制26-28
- 1.8 研究构思28-29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29-35
- 2.1 研究方法29-31
- 2.1.1 手机上网使用习惯问卷编制29-30
- 2.1.1.1 手机上网使用行为29
- 2.1.1.2 手机上网使用程度29-30
- 2.1.1.3 信息通讯技术媒介的社交行为的主观态度30
- 2.1.2 人格量表30-31
- 2.1.2.1 艾森克人格量表30
- 2.1.2.2 自我认同30-31
- 2.1.2.3 社会认同31
- 2.1.2.4 社会适应性与情绪稳定性31
- 2.2 被试及分组31-34
- 2.3 数据处理34-35
- 3 结果35-63
- 3.1 前测组35-37
- 3.1.1 主观态度量表项目、信度分析35
- 3.1.2 主观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35-36
- 3.1.3 手机使用程度的项目分析36-37
- 3.2 探索性因素组结果37-50
- 3.2.1 自编主观态度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37-38
- 3.2.2 手机上网使用行为38-43
- 3.2.2.1 手机/PC使用比例38-39
- 3.2.2.2 手机上网使用场景39-41
- 3.2.2.3 手机上网使用程度41
- 3.2.2.4 手机/PC的自我和社交更新41-43
- 3.2.3 自我与社会认同状况43-44
- 3.2.4 艾森克人格问卷44-45
- 3.2.5 社会适应性情况45
- 3.2.6 情绪稳定性情况45-46
- 3.2.7 变量的相关矩阵46-50
- 3.3 验证性因素组的结果50-63
- 3.3.1 主观态度量表的效度分析50-51
- 3.3.2 手机使用程度与主观态度的路径分析51-52
- 3.3.3 主观态度与更新行为的路径分析52-57
- 3.3.4 人格变量与手机更新行为的路径分析57-63
- 4 综合讨论63-70
- 4.1 手机使用行为的用户分类63-64
- 4.2 主观态度的因素结构64
- 4.3 使用行为与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64-66
- 4.4 人格与更新行为的关系66-70
- 4.4.1 认同感与更新行为66-67
- 4.4.2 艾森克人格特质与更新行为67-68
- 4.4.3 社会适应性和情绪稳定性与更新行为的关系68
- 4.4.4 人格与更新行为的综述讨论68-70
-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70-71
- 5.1 结论70
- 5.2 本研究的不足70
- 5.3 进一步研究设想70-71
- 参考文献71-76
- 附录76-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乔歆新;朱吉虹;沈勇;;手机移动社交网络的用户研究[J];电信科学;2010年10期
2 陈铎;张继明;沈丽莉;廖振华;;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3 刘中起,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李梓菡;欧阳泓杰;谢再琼;许欢欢;;基于社交平台的社交类游戏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软件导刊;2010年08期
5 高婷;纪琳;高玉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关系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8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