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考察中国教育学派内涵、特征及其形成标志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试图围绕并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学派是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学家对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看法不同,因而集合同道形成的,以内在知识和实践范式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它有四个基本特征:研究主体是中国教育学家,研究对象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基础是中国本土教育实践,研究话语是本国语言。它的形成以是否拥有优秀的中国教育学派代表和“异质互补”的中国教育学派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范式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标志。 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不仅是学术繁荣的必然要求,还是教育学独立地位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中国教育学研究者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政治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为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可能性;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对形成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追求和努力尝试则为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有四条途径:第一,坚定“中国立场”,形成原创性学科理论,以增强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统摄性;第二,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规训;第三,呼唤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实践关怀,包括生命关怀和人文关怀,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第四,提高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自身素质。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需要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坚持正确的观念导向,创新现有的组织机制,鼓励多元化的学术讨论,形成完善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教育学派 中国教育学派 中国教育学 教育实践 教育学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引论13-20
- 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1.1 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反思13-14
- 1.1.2 对教育实践的关注14
-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14-19
- 1.2.1 教育学派创建的合理性14-15
- 1.2.2 教育学派的具体研究15-1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0
- 1.3.1 研究思路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中国教育学派概述20-29
- 2.1 中国教育学派的内涵20-22
- 2.1.1 教育学派概述20-21
- 2.1.2 中国教育学派的概念21
- 2.1.3 相关概念辨析21-22
- 2.2 中国教育学派的特征22-25
- 2.2.1 研究主体是中国教育学家22-23
- 2.2.2 研究对象是中国教育学23
- 2.2.3 研究基础是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23-24
- 2.2.4 研究话语是中国本土的语言24-25
- 2.3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标志25-29
- 2.3.1 拥有优秀的中国教育学派代表25-26
- 2.3.2 拥有“异质互补”的中国教育学派成员26-27
- 2.3.3 具有共同的范式27-28
- 2.3.4 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28-29
- 第三章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9-34
- 3.1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必要性29-31
- 3.1.1 学术繁荣的必然要求29
- 3.1.2 教育学独立地位的客观要求29-30
- 3.1.3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30
- 3.1.4 中国教育学研究者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30-31
- 3.2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可能性31-34
- 3.2.1 形成中国教育学派的传统和环境是历史可能性31-32
- 3.2.2 形成中国教育学派的意识和行动是现实可能性32-34
- 第四章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途径34-42
- 4.1 增强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统摄性34-35
- 4.1.1 坚定“中国立场”34-35
- 4.1.2 形成原创性学科理论35
- 4.2 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规训35-37
- 4.2.1 了解学科规训35-36
- 4.2.2 建立学科规训36-37
- 4.3 呼唤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实践关怀37-38
- 4.3.1 生命关怀和人文关怀37-38
- 4.3.2 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38
- 4.4 提高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自身素质38-42
- 4.4.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38-39
- 4.4.2 形成复杂的思维方式39
- 4.4.3 培养创造性思维39-40
- 4.4.4 构建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40
- 4.4.5 增强对话和交流意识40-42
- 第五章 中国教育学派形成的保障42-50
- 5.1 坚持正确的观念导向42-43
- 5.1.1 磨砺中国教育学派形成观念42
- 5.1.2 树立中国教育学派争鸣观点42-43
- 5.1.3 激活中国教育学派共振意识43
- 5.2 创新现有的组织机制43-45
- 5.2.1 增强科研组织的科研活力44
- 5.2.2 升华学术团体的行为层次44-45
- 5.2.3 改进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45
- 5.3 鼓励多元化的学术讨论45-47
- 5.3.1 拓展讨论的具体途径45-46
- 5.3.2 开展跨学科的讨论争鸣46
- 5.3.3 容纳不同的理论观点46-47
- 5.3.4 培养深入钻研的精神47
- 5.4 形成完善的评价标准47-50
- 5.4.1 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47-48
- 5.4.2 依托成熟的外界评论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9-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德红;;创生中国教育学派的知行互建之路——近10年来中国大陆的学校变革理论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2 王颖;;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及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赵蒙成;教育学的迷惘[J];读书;2001年05期
4 王应密;;从学派发展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5 江玲,熊川武,张丽萍;论中国教育学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李政涛;;追寻中国教育学重建的原点——“生命·实践”——叶澜学术思想及研究实践述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7 瞿葆奎;钟启泉;;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6期
8 W·布雷岑卡,李其龙;教育学知识的哲学——分析、批判、建议[特约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4期
9 侯怀银;王晋;;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李政涛;;文化自觉、语言自觉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晓敏;教育学派创生条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原永新;教育理论的学派归宿[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寿伟;区域教育学学科生成机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9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