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18:10
本文关键词: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末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外的兴起,对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的研究也已迅速展开,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居多,但对于生命意义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生命意义量表的修订、编制。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生命意义感量表》信度、效度及适用性检验,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本量表有两个稳定维度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在青海大学生中适用;研究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大五人格关系。 对青海某大学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2份,男生82份,女生100份;汉族学生问卷119份,少数民族学生问卷63份;大一50份,大二47份,大三53份,,大四32份;城市大学生50份,农村大学生132份;文科大学生75份,理科大学生107份。总体上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学生,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责任心、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性分析,生命意义维度中生命意义感与大五人格各特质存在显著相关;寻求意义感与除神经质外四个特质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各特质、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特质进入主观幸福感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量的35.4%;神经质、外倾性、责任心特质进入生命意义感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量的37.9%;神经质、责任心特质进入寻求意义感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量的18.4%;生命意义感单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解释总变异量的18.4%。责任心特质通过生命意义感对主观幸福感存在间接作用。 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引导外倾性、责任心特质发展,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激发大学生寻求意义感,追寻自己独有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增进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生命意义 主观幸福 大五人格 青海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问题提出8-9
- 1.2 研究的目的9
- 1.3 研究的意义9-11
- 1.3.1 理论意义9-10
- 1.3.2 实践意义10-1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1-23
- 2.1 生命意义11-17
- 2.1.1 生命意义定义11-12
- 2.1.2 生命意义研究12-15
- 2.1.2.1 生命意义研究发展12-13
- 2.1.2.2 生命意义源13-14
- 2.1.2.3 生命意义相关研究14-15
- 2.1.3 生命意义测量15-16
- 2.1.4 生命意义研究发展趋势16-17
- 2.2 大五人格17-19
- 2.2.1 人格17
- 2.2.2 人格理论17
- 2.2.3 大五人格模式(Five Factor Model)17-18
- 2.2.4 人格相关研究18-19
- 2.3 主观幸福感19-21
- 2.3.1 主观幸福感涵义19
- 2.3.2 主观幸福感结构19-20
- 2.3.3 主观幸福感测量20
- 2.3.4 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20-21
- 2.4 生命意义与人格、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1-23
- 2.4.1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研究21
- 2.4.2 生命意义与人格特质研究21
- 2.4.3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1-23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3-27
- 3.1 研究对象23
- 3.2 研究方法23-24
- 3.2.1 文献法23-24
- 3.2.2 问卷法24
- 3.2.3 访谈法24
- 3.2.4 数据处理方法24
- 3.3 研究工具24-26
- 3.3.1 生命意义感量表(MLQ,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24-25
- 3.3.2 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 一 Being)25-26
- 3.3.3 大五人格简式量表26
- 3.4 研究假设26-27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7-36
- 4.1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27-32
- 4.1.1 性别27
- 4.1.2 生源地27-28
- 4.1.3 民族28
- 4.1.4 宗教信仰28-29
- 4.1.5 专业29-30
- 4.1.6 年龄30-31
- 4.1.7 年级31-32
- 4.2 生命意义、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32-33
- 4.3 生命意义、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33-36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36-41
- 5.1 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总体状况36
- 5.2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6-38
- 5.2.1 性别36-37
- 5.2.2 生源地、专业37
- 5.2.3 民族37
- 5.2.4 年级、年龄37-38
- 5.3 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的关系分析38-40
- 5.3.1 责任心38-39
- 5.3.2 外倾性39
- 5.3.3 神经质39
- 5.3.4 开放性、宜人性39-40
- 5.4 大五人格特质、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40-4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41-43
- 6.1 结论41
- 6.2 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41-42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42-43
- 6.3.1 研究不足42
- 6.3.2 研究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4期
2 程明明;樊富珉;;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4期
3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4 聂衍刚;林崇德;郑雪;丁莉;彭以松;;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5 姜永杰;白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气质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6 李中权;王力;张厚粲;柳恒超;;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7 张姝s
本文编号:320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09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