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3:18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Henderson认为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且伴随情绪上的沮丧和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西方心理学工作者对羞怯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研究显示羞怯与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对具有文化差异的羞怯,在对羞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就需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探讨研究。 中学阶段是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巨变期,适当的羞怯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如果羞怯水平过高,,将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羞怯问题的研究做了详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羞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以中学生为被试,探讨当代中学生的羞怯状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羞怯量表、中学生人际交往归因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以山东省莱芜市两所中学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所得结论如下: (1)女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 (2)在成功情境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ISU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失败情境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UU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成功情境下,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倾向于内部稳定归因;在失败的情境下,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倾向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 (3)中学生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然后依次是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男生女生只在幻想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在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高中生。 (4)在成功情境下,羞怯与EUU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境下,羞怯与ISC、ISU、IUC、IUU、ESC、EUC、ESU、EUU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5)羞怯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羞怯对解决问题和求助起负向预测作用,羞怯对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起正向预测作用。 (6)在成功的情境下,中学生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因素时,就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若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就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的应对方式。在失败的情境下,中学生将其归为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就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和退避的应对方式;若将其归因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则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 (7)在成功情境下,积极地应对方式主要受到羞怯、EUU、ESC和IUC的影响,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受到羞怯、IUC、EUU、IUU、ESC、ISC的影响。EUU、IUC、IUU、ESC即会直接影响应对方式,也会通过羞怯影响应对方式。在失败情境下,积极地应对方式主要受到羞怯、EUU、ISC、ISU的影响,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受到羞怯、ESC、EUU、IUU的影响。ISC、EUU、IUU即会直接影响应对方式,也会通过羞怯影响应对方式。
【关键词】:中学生 羞怯 人际交往归因 应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
  • 1 文献综述8-13
  • 1.1 羞怯的文献综述8-11
  • 1.2 归因的文献综述11
  • 1.3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11-12
  • 1.4 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12-13
  • 2 问题的提出13-14
  • 2.1 国内外关于羞怯研究的不足之处13
  • 2.2 本研究拟讨论的问题13
  • 2.3 研究目的和假设13-14
  • 2.4 研究的意义14
  • 3 研究方法14-16
  • 3.1 研究对象14
  • 3.2 研究工具14-15
  • 3.3 施测过程15-16
  • 3.4 数据处理16
  • 4 研究结果16-26
  • 4.1 各量表的基本情况16-21
  • 4.2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21-23
  • 4.3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23-24
  • 4.4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24-26
  • 5 讨论分析26-32
  • 5.1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分析26-29
  • 5.2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分析29-31
  • 5.3 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分析31-32
  • 6 结论与不足32-34
  • 6.1 结论32-33
  • 6.2 不足与展望33-34
  • 参考文献34-36
  • 附录36-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桃,周晶;应对理论、分类及研究取向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任艳;;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3 余芝兰;;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静;闫静;;幼儿害羞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1年04期

5 徐晓波;;中学生害羞心理的成因及自我调节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2期

6 聂玉风;;高职生害羞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自我调控[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查仲春,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6期

8 潘佳雁;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9 井维华,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分析[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10 冯维,赵海钧;当前儿童交往归因研究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丽;中学生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王可可;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荣梅;初中生的内隐自卑、羞怯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羞怯、人际交往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