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0:06

  本文关键词: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身份认同(culture identification/Cultural identity),反映的是认同主体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作出归属选择和亲疏关系的定向。流动儿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习生活,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差异必然引发流动儿童对自身身份的定向和选择,且城乡文化间的冲突也会让其面临一些压力和困扰,不过对某一文化身份的认同却被认为是个体抵御负面影响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因此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处于城市人和农村人文化边缘带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提升流动儿童在农村和城市适应间的转化能力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城乡群体文化这一微观文化背景,借鉴跨文化研究中的双文化身份整合(BII)概念,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考查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并进一步参考文化启动的研究范式,创设四种不同的群体文化情境,采用情境实验法来探讨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综合此次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本研究翻译修改的双文化身份整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我国流动儿童双文化身份整合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2)流动儿童以整合认同农村人和城市人两种身份为主,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既是城市人又是农村人,并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两种文化身份进行整合和协调。不过这两者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初一年级流动儿童对两种文化身份的整合性较好,而初二学生更倾向于逐渐认同其城市人身份。 (3)流动儿童的总体心理适应状况比较乐观,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虽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但其积极情感体验显著高于城市儿童,且消极情感体验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此外,女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显著多于男生,初一年级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其他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4)不同户口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差异显著,其中农村户口流动儿童更偏向于认同其农村人身份,而城市户口流动儿童更偏向于认同其城市人身份,不过农村户口学生的BII水平显著高于城市户口学生。另外,农村户口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不如城市户口学生,而消极情感体验不存在显著差异。 (5)不同进城时间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差异显著,进城半年至1年是流动儿童面临自身身份认同和城市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时段,进城时间达到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其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状况普遍比较良好。 (6)不同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和BII水平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认同农村人文化身份不利于其在城市的心理适应,应该对其先附性农村人身份和后致性城市人身份进行很好地整合,才能更有利于其心理成长。 (7)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BII都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存在显著正相关,对其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1.3%、12.4%和19.4%、17.2%。且BII与消极情感体验存在显著负相关,对其负向预测量为9.4%。 (8)不同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倾向会伴随群体文化情境及其情境效价的变化而变化。 (9)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其心理适应有显著影响作用,认同城市人的流动儿童,他们在城市人积极文化启动情境下的生活满意度最高。而对于认同农村人身份的流动儿童,其积极情感体验显著高于认同城市人身份的儿童,但他们在消极的文化氛围中会体验更多的消极情感。
【关键词】:流动儿童 文化身份认同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 心理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提出10-12
  • 1.1 引言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2 研究现状述评12-24
  • 2.1 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12-14
  • 2.1.1 文化身份认同的涵义12
  • 2.1.2 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模型12-14
  • 2.1.3 双文化身份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BII)14
  • 2.2 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14-16
  • 2.2.1 单一文化身份认同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15
  • 2.2.2 双文化身份整合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15-16
  • 2.3 文化启动在身份认同研究中的可行性16-18
  • 2.3.1 身份认同的情境变换性16-18
  • 2.3.2 身份认同的情境变换性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18
  • 2.4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心理适应及其关系研究18-22
  • 2.4.1 我国城乡群体文化差异18-19
  • 2.4.2 流动儿童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19-20
  • 2.4.3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研究20-21
  • 2.4.4 流动儿童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21-22
  • 2.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22-24
  • 3 研究设计24-26
  • 3.1 研究目的24
  • 3.2 研究假设24
  • 3.3 研究对象24
  • 3.4 研究方法24
  • 3.5 研究流程24-26
  • 4 研究一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26-36
  • 4.1 研究目的26
  • 4.2 研究方法26-28
  • 4.2.1 研究对象26
  • 4.2.2 研究工具26-27
  • 4.2.3 研究程序27
  • 4.2.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7-28
  • 4.3 结果与分析28-36
  • 4.3.1 双文化身份整合(BII)翻译问卷的预测28
  • 4.3.2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28-30
  • 4.3.3 不同性别、年级、户口和进城时间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心理适应30-31
  • 4.3.4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31-33
  • 4.3.5 小结33-36
  • 5 研究二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36-52
  • 5.1 实验一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36-44
  • 5.1.1 实验目的36
  • 5.1.2 实验设计36
  • 5.1.3 实验对象36
  • 5.1.4 实验材料和情境36-39
  • 5.1.5 测量工具39
  • 5.1.6 实验程序39-40
  • 5.1.7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0
  • 5.1.8 结果与分析40-43
  • 5.1.9 小结43-44
  • 5.2 实验二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44-52
  • 5.2.1 实验目的44
  • 5.2.2 实验设计44
  • 5.2.3 实验对象44
  • 5.2.4 实验材料和情境44
  • 5.2.5 测量工具44
  • 5.2.6 实验程序44-45
  • 5.2.7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5
  • 5.2.8 结果与分析45-51
  • 5.2.9 小结51-52
  • 6 总讨论52-60
  • 6.1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52-53
  • 6.2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及其影响因素53-55
  • 6.3 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55-56
  • 6.4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56-57
  • 6.5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57-58
  • 6.6 研究的创新之处58-59
  • 6.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9-60
  • 7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68-76
  • 后记76-78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4 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5 郑勇;杜萍;;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6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7 蒋华;徐旭英;陈强;;流动儿童对城市文化的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两所小学的个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11期

8 郑友富;俞国良;;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9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0 徐新林;;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儿童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7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