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机制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2-07-11 13:11
本文论述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令人堪忧的传承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机构形成合力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扶持、课堂教学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家校共建、校地合作、科研创新、舞台展示、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动等等一系列举措,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机制。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及其成因
二、建立有效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
(二)学校的主体作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家校协同、积极引导
(五)校地合作、共同推进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晰特色 发掘传统 重在实践 对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之所思[J]. 王文卓. 企业家天地. 2009(03)
[2]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王鉴,安富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 许洁英. 教育研究. 2005(08)
[4]论润腔[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2004(04)
[5]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 王耀华. 音乐研究. 1996(01)
本文编号:365822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及其成因
二、建立有效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
(二)学校的主体作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家校协同、积极引导
(五)校地合作、共同推进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晰特色 发掘传统 重在实践 对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之所思[J]. 王文卓. 企业家天地. 2009(03)
[2]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王鉴,安富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 许洁英. 教育研究. 2005(08)
[4]论润腔[J]. 董维松. 中国音乐. 2004(04)
[5]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 王耀华. 音乐研究. 1996(01)
本文编号:365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6582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