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题目是“‘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研究”,它并非简单指对新时期下的养成教育进行研究,而是基于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经过多年来的养成教育研究和实践所提出的一个全方位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体系,对这项中小学整体改进方案进行研究。选题的最大意义来源于“新时期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几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观点:第一,教育在教育之外;第二,教育是没有用的;第三,回归心灵的教育。因而本文是对“新时期的养成教育”这一研究的再次研究。主要包含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 绪论部分涉及了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六方面。 全文除绪论外,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将其发展历程概括为酝酿、发展、特点和影响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缘起,理念和设想,然后主要分析了“全国养成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等实践方式,进而概括出“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多维度实验内容的特点,最后从国家政策的认可,研究队伍的号召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助几方面探讨了其影响。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对其做出原因分析。首先分析了其理论上的不足,主要包括理论实践体系本身的独立性有待完善,教育目标定位的模糊容易导致教育两大功能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内涵的泛化不利于彰显其教育的独特性等几个方面,然后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实践方面的低效,最后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对“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新时期的养成教育”把个体生命的整体更新与发展放到了突出地位,这符合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把重心放到人文关怀之上,这一呼吁更加迫切地要求体系自身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努力坚持“三个学会”,以个体生命的整体更新与发展为根本;其次,进一步强化“教育在于教育之外”的理念,淡化教育过程的“教育性”;再次,继续实现教育目标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平衡;最后,还要倡导落实“回归心灵深处”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的养成教育 困境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6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核心概念9-10
- (三) 文献综述10-14
- (四) 研究的内容14
- (五) 研究的意义14-15
- (六)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5-16
- 一、“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16-40
- (一) 酝酿16-25
- (二) 实施25-29
- (三) 特点29-36
- (四) 影响36-40
- 二、“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40-46
- (一) 面临的困境40-43
- (二) 原因分析43-46
- 三、“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46-51
- (一) 努力坚持“三个学会”,彰显独特性46-48
- (二) 继续实现教育目标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平衡48
- (三) 进一步强化“教育在于教育之外”的理念48-50
- (四) 继续倡导“回归心灵深处”的家庭教育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7
- 后记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梅;实然与应然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程洋;抓好养成教育 实现全面发展[J];班主任;2002年06期
3 冯建军;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对教育学研究的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彭秀兰;;养成教育的人文建构及使命[J];教学与管理;2009年30期
5 唐小俊;;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共识:何以及如何可能——一种公共哲学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9年06期
6 柳国强,刘春魁;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0期
7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2期
8 付永昌;;单向度人的教育之批判——以马尔库塞学说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9 张楚廷;;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J];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徐浙宁;微观的养成教育:个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整合[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柳;;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虹;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谭兰;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武欣慧;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桑萍;论生命视角下的青少年养成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5 邹全红;城市移民子女学校养成教育研究—苏州二十六中学养成教育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6 孙千卉;养成教育理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艳培;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困境及出路[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建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涌峰;新课程改革的人本路向检视[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3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