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生成性
发布时间:2017-07-17 14:18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生成性
【摘要】:“生成”逐渐进入哲学研究者的视野,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主方向。生成性思维作为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到了哲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对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生成性思维的视域里,教育研究者对“人”及其“教育”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的认识,由抽象的人变为了生成性的人,人作为一个不断生成的个体,人的生命也是处在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中。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人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升华、不断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过程,生命的一切也处在无限生成过程之中。正是人生命的生成性特征才使得教育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可能性,人的生命只有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的时候,教育才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才有了存在的必要。生成是教育的最终走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应该注重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应该直面人的生成性,引导受教育者发现人生命的意义,去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命的辉煌。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当中,这种生成性思维方式却被人们忽视,“预设”的教育方式限制了人的生成,教育的内在生成意蕴也丢失在了“预成”的教育思想中。 基于此,我最终选择了“论教育的生成性”这一题目进行分析研究。该篇论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论文首先介绍了提出这个题目的缘由,整理了以往与教育生成性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阐述了研究该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介绍了该题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 第二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界定。该部分先阐述了“生成性”的内涵,在哲学层面,生成强调的是逻辑意义上的未完成,一切存在物都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中。在我国古代哲学中,生成强调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心理学层面,“生成性”是与“接受性”相对的。在教学层而,“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教育生成性”的内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灵活调控教学方式,使得教育活动在顺利发展的同时能不断创新,能够生成超出已定教育流程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特征。在这部分分析了教育的生成性在当代教育中所表现的种种特征:即以“注重生命”为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时刻关注人的生命;以“动态生成”为教育策略,使教育不会迷失在以往“预成”的教育思想中,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完善个体”为教育目的,使教育中的“生成”理念能体现在现实的生活中。 第四部分:“教育生成性”的现实价值。在前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教育的生成性”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促进作用,即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能推动教育从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转化;能加速教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之,“生成性”是教育过程的基本特性,只有社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此外,教育也会在生成性思维的关照下而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富有有人性化。
【关键词】:教育 生成性 注重生命 动态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
【目录】:
- 目录4-6
-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一章 引言13-19
- 1.1 问题提出13-14
- 1.2 文献综述14-17
- 1.2.1 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14-15
- 1.2.2 关于教学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的研究15-16
- 1.2.3 关于对“生成”的基本内涵的研究16-17
- 1.3 研究意义17-18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8-19
- 第二章 “教育生成性”的界定19-24
- 2.1 “生成性”的内涵19-21
- 2.1.1 哲学层面19-20
- 2.1.2 心理学层面20-21
- 2.1.3 教学层面21
- 2.2 “教育生成性”的内涵21-24
- 第三章 “教育生成性”的特征24-34
- 3.1 以“注重生命”为教育理念24-26
- 3.1.1 师生的平等对话24-25
- 3.1.2 受教育者的创造发展25-26
- 3.2 以“动态生成”为教育策略26-31
- 3.2.1 充分挖掘教育中的生成资源26-27
- 3.2.2 完全激发师生的生成智慧27-29
- 3.2.3 深层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成内涵29-30
- 3.2.4 运用引导学生继续发展的生成评价30-31
- 3.3 以培养“完善个体”为教育目的31-34
- 3.3.1 受教育者是具体的个体31-32
- 3.3.2 受教育者是生活中的个体32
- 3.3.3 受教育者是关系中的个体32-33
- 3.3.4 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个体33-34
- 第四章 “教育生成性”的现实价值34-41
- 4.1 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34-36
- 4.1.1 正确解读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34-35
- 4.1.2 促进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35-36
- 4.2 能推动教育从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转化36-39
- 4.2.1 本质主义探源36-37
- 4.2.2 本质主义思维之局限37-38
- 4.2.3 生成性思维之优势38-39
- 4.3 能加速教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6-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鸿;;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郑百苗;反思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J];河北教育;2005年07期
3 马向真;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2期
4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王鉴;张晓洁;;论教学的二重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6 李文阁;马克思的思维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2年08期
7 冯喜英;;生成性教学及其实践诉求[J];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8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9 朱志平;;选择性注意的因素: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17期
10 刘庆昌;初论爱和智在教育中的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王加强邋范国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永凤;瑞吉欧幼儿教育法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3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5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