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学习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关键词:网络化学习研究的文化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研究 文化转向 共同进化论 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
【摘要】:网络化学习研究从兴起至今,已走过"萌芽期"、"发展期"与"繁荣期"。这一发展历程背后隐含着"技术决定论"到"社会建构论"再到"共同进化论"的技术哲学发展路向。同时,技术与学习的关系也从"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发展为"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再演绎为"技术与学习融合创生为学习环境"。深入剖析后发现,无论是网络化学习研究的主题、方法还是价值取向,均蕴涵着走向整体主义的哲学发展趋向,它更强调经验的意义,主张回到日常实践的生活世界并关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主张当前网络化学习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的转向,这也是未来网络化学习研究的必要走向之一。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关键词】: 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研究 文化转向 共同进化论 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学习化课程论稿——课程文化哲学初探”(项目批准号:GD10HJY01)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网络化学习指的是借助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来促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之间互动的所有活动。它包括‘e-Learning’‘Web-Based learning’‘on-line learning’……其核心特质就是借助信息通讯技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霞;网络协作学习中活动管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彬;刘际友;孙庆祝;;体育课程文化的后现代课程观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友刚;张翠;;论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转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郭卉;;翻译主体和主体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江文君;;西方新文化史简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张灿灿;张立丽;;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为群;;文化转向与生态批评的知识形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崔宇;;谈对等翻译理论文化转向在翻译教学中的转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前进;;翻译批评文化转向之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蕾蕾;;翻译《文化地理学手册》,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陈玉林;;“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王洪涛;;“社会翻译学”的名与实——兼论翻译学“文化转向”的未来发展趋势[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杨山青;;文化的焦点,,后现代的视角:2000年以来我国异化和归化研究综述[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淑娟;宋广文;张建新;;佛教的般若思想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启示[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王爱莉;;翻译即文化移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迅;文化转向与中心消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葛守义;五寨县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N];忻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王永华 徐德荣;衡阳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N];湖南日报;2006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江晓原;“科普”作品呈现文化转向[N];人民日报;2010年
6 荣跃明;当代文学的“文化转向”[N];文汇报;2006年
7 彭亚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文化转向及其理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N];桂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乔文娟;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形象[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倪;论戏剧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曹鑫;从文化转向角度论习语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徐玮;跨文化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4 潘羽辉;转向哪儿?[D];河南大学;2006年
5 尹训红;心理学文化转向的理论意蕴[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习芝;翻译中归化、异化之时代内涵的实证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7 王晓慧;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缺损及补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玉华;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汉译英[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焦文超;意识形态与翻译[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96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9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