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社会化 价值观 行为模式 教育吸纳 社会融合
【摘要】: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两种主要渠道。本文在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框架下,讨论学校类型对于农民工子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接近主流价值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疏离;(2)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3)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个人前景的预期低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挫败感。可见,单纯的教育吸纳对于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作用极其有限。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医学院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价值观 行为模式 教育吸纳 社会融合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ZZ0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810006) 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0CG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一、问题与假设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居住和学习。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总人数379980人,在全日制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大概占到57.2%,其余的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②对于政府而言,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世平;;社会流动、地位市场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吕鹏;;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山水,罗丹;对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探讨[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2 周佳;“自助安置”与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3 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2期
4 金更兴;;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危机及其治理——兼以武汉市、北京市、四川省为例[J];甘肃农业;2006年08期
5 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6 孙璐;;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J];理论月刊;2006年11期
7 王慧;义务教育边缘化摭谈[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8 张翼,风笑天;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1期
9 徐小霞,张翠娥;弱势在延续——农民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分析[J];青年探索;2005年04期
10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J];青年研究;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广宇;成本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乡城流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4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田富强;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尤佳;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供需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崔彦;义务教育为什么要诉求公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娟;透视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红燕;流动儿童学校生存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高梅书;民工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王云江;西部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代燕春;苗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状况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莫怡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金红;从课程角度探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0期
2 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3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4 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年03期
5 王桂新;张得志;;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5期
6 赵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J];社会;2003年09期
7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8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9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10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丽,杨连生;美国“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2 赵永清;;学校教育与政治社会化[J];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3 唐宗清;;西方学校的政治教育简述[J];教育评论;1990年01期
4 王鹏,罗嗣炬;从政治社会化角度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03期
5 聂晓光;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何芳;;西方政治社会化与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概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01期
7 冯月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冯书生;;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丁凌;;简析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政治教育的作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红娟;;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过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丹;范跑跑式行为的“功劳”[N];南方日报;2008年
2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代表 刘娟;走孟老师一样的从教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何腾江邋通讯员 方铁民;价值观从二元走向多元[N];中山日报;2008年
4 振国;素质教育:一种新的价值观[N];人民日报;2002年
5 渤海大学 姜德刚;生成之后莫忽略价值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王世忠;校长培训:“四”是而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教师 方刚;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9 杨丽华邋王贺;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N];吉林日报;2007年
10 陈双然;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之管见[N];抚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钱智勇;对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晖;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秋颖;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心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红娟;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剑锋;青少年学生关爱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芳园;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渗透式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戴建华;当代青少年亲情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游洁;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红时;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人格特征及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维;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03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0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