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形成性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日本形成性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介绍到日本以来,由于其具有改进教学、有助于保障全体学生学力的功能而受到关注,对相对评价占支配地位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性评价通过与注重教学研究、巧妙利用学生"出错"等日本本土化实践与理论思想的结合在日本得到发展并扎根。进入90年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日本传统教学思想的视角对日本形成性评价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发展的特征。
【作者单位】: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自我评价 日本教育 建构主义
【分类号】:G531.3
【正文快照】: 近代以来,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作为舶来之物传入了日本,从受到推崇,到遭遇批判,直至与日本本土化实践与理论思想的结合,形成性评价最终在日本扎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通过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展现了新的发展面貌。一、形成性评价传入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春;;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9期
2 王正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形成性评价刍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贾英侠;;档案袋评价——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J];今日科苑;2010年12期
4 吉艳艳;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美国的成长记录袋制度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12期
5 靳孝琴;;学习性评价的核心理念与激趣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04期
6 朱小丽;;利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2期
7 汤声平;徐重宁;;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评价改革的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8 秦娥;让形成性评价阔步走进校长培训班[J];继续教育;2005年11期
9 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10 童如山;;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青年教师成长[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艳莉;;性别群体间向上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陶冶;柳长友;;构建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力增长[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笑燃;钟建军;陈中永;;心理自助结构及其系统构建[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黄秀娟;黄红清;阎茹;;外语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 黄小妹;教学评价的几点探索[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2 记者 崔晓玲;今秋全省学校开“三生教育”课[N];昆明日报;2009年
3 山东省诸城市第二中学 李晓姗;对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探讨[N];学知报;2011年
4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崔允o7邋秦冬梅;如何建立建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张华;用自尊构筑意识的“免疫”系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记者 郭晓静 实习生 万琪;新学期校园出台各种新规[N];重庆日报;2005年
7 李 茂 编译 凯文·唐纳利 李 茂;澳大利亚:家长掀起回归基础运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浙江省天台中学 郑志湖;如何实施教师发展性多元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黄文学(作者单位:靖远县糜滩学区);教师工作评价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6年
10 湖南省双峰县石牛乡学区主任 聂志明 湖南省双峰县石牛乡树山中学校长 谢木新;教学档案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新课程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侯彩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郭满库;在英语语言教学评价中学习档案作为评价工具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诸峰;基于网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5 王强;在线测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倩倩;青年自我评价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殷宗霞;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利敏;反思性教学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任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王可可;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2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7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