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格教育范畴探析
本文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范畴探析
【摘要】:美国品格教育范畴是一个动态、系统而层级分明的体系。从宏观架构来说,美国品格教育范畴包括智慧、勇气、博爱、公正、自我克制、超越六大范畴,在每个范畴下又分别包括表征这些范畴的子品格。对融入了积极心理学因素的美国品格教育进行范畴研究,能使其走向可以测量的科学化阶段。对品格范畴的准确界定和评估、测量有利于推动品格教育界公共话语体系和公共测试评估体系的形成,并推动品格教育研究在科学层面上的学科化进程。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关键词】: 美国 品格教育 范畴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在品格教育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品格范畴,从本体论的高度体现着品格教育的内核和精华。对于品格范畴的研究,使经验层面的品格教育体悟转化为品格教育的实践智慧成为可能。对美国品格教育范畴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将品格教育从宏大、客观的品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曹春宇,周爱光;竞技运动者主体价值实现的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李建华,袁建辉;论时尚的道德心理过滤[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冯建军;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主体:当代教育的目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王元骧;;文艺本体论研究的当代意义[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7 杨寿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8 沙灵娜;晏几道的内心世界[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9 孙君恒;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复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李福华;主体性:教育文明的追求与尺度——主体性之于教育的解释学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8 潘卫红;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颖利;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D];郑州大学;2001年
5 肖意贞;社会群体主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沈卫星;对2001年《婚姻法》中夫妻忠实及相关条款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于微;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健;“无知之幕”的契约与“良心拒绝”的正义[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吉志;;“奇迹”源于教育原点的回归[J];今日教育;2011年06期
2 刘林林;蔡敏;;美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于证据的决策模式”——以亚拉巴马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于伟民;;浅析美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J];华章;2011年22期
4 王佳佳;王文倩;;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5 易海燕;;美国初任教师教学实用艺术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07期
6 陈以藏;范叶颖;;家庭作业的是与非——美国的家庭作业之争及其启示[J];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江净帆;;当前美国通识教育发展走向与新兴实践——基于《通识教育发展走向与新兴实践》调查报告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8 郭凤鸣;;美国文化传递教育理论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晓娥;;美国品格教育历史发展及其缘由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付建军;;美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路径和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卧松 编译;让动物走进品格教育课堂[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程国媛;台湾教育如是说[N];山西日报;2011年
3 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对教育的另一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曹树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张锟;构建和谐社会 从素质教育抓起[N];驻马店日报;2006年
6 黄解放;当今学校人才培育缺少什么[N];三明日报;2011年
7 赵中建;布什政府公布美国教育改革蓝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情商”十年[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瑜;青少年价值观“变异”考验学校责任[N];工人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建微;托马斯·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小丽;PDS: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D];河北大学;2005年
5 陈建录;美国特许学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艳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强;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教育实习的研究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康健;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包娟丽;美国个别化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瑞刚;美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79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7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