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学习关系新论
本文关键词:技术与学习关系新论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 学习 认知负荷 认知抑制 信息超载
【摘要】:媒介技术的进步带来教与学方式的巨大改变,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人类信息的总量,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负荷。而人类感官与大脑的生理局限令个体的学习能力不可能无限提高,这构成了一对矛盾。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认知心理学的和现实主义的这三个视角,分析技术与个体学习之间的关系,指出学会选择在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理性看待技术进步的利与弊、合理选择学习技术的基本主张与原则。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 认知负荷 认知抑制 信息超载
【分类号】:G424
【正文快照】: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有论者认为,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也有论者认为技术的应用并不必然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在《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1]一文中,采用包容性思考法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整合,提出技术分为革命性技术与过渡性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2 张秀明;;多媒体美术教学的认知心理机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门淑云;张珊珊;;认知负荷: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控制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吕理哲;;向老师问路(六十五)——电子阅读vs纸本阅读[J];今日印刷;2010年02期
5 孙天义;许远理;;认知负荷的理论及主要模型[J];心理研究;2012年02期
6 鲁朋举;罗乐;余林;;有意遗忘研究的新视角:认知抑制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孙璐;刘电芝;;直接遗忘效应中认知抑制机制研究新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11期
8 李芒;蒋科蔚;;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9 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10 王竹立;;如何看待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负担增加[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坤山;吴振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四面体学习模型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5期
2 官海萍;朱欢乐;;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社会性软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9期
3 吴薇;王竹立;;大学生是如何协作探究的——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叙事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4 张秀梅;;关联主义理论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5 郭文革;;引领式网络课程:理念及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胡庆莲;;在网页素材准备及制作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刘进;许庆美;;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视角[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8 卢斌;曹娜娜;;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校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9 呼啸;;“‘守门人’理论”——解开“信息超载”时代讲解员培训困境的钥匙[J];文博;2012年02期
10 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自亮;图画类型和呈现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对儿童认知负荷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岑建辉;中等卫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危进进;基于混合学习的差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广岳;关联主义枧角下网络协作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叶枝娟;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意遗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黄_g;基于新浪博客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学习与成长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2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3 林刚;陈国江;;网络学习环境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8期
4 郭文革;;网络学习“入侵”课堂……[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6期
5 邱崇光;高安邦;;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刘永昌,冯嘉礼,李峰,崔立;从弥散到收敛:一种学习与记忆的规律——神经思维科学研究 Ⅱ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吴国宏;李其维;;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王军妮;;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关系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海燕;基于就业能力调查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朋娇;田华;孙革;;远程学习者认知负荷水平的调控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01期
2 门淑云;张珊珊;;认知负荷: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控制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蔺跟荣;;在线学习中超文本阅读的认知负荷现象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朱秀云;;现代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5 刘成福,荆卫东;总课题组执行组组长周定珍在山西省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检查和信息技术教育考察[J];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12期
6 谢定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年03期
7 谭颖;王晓光;;混合学习模式下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李红梅;刘宁;李世改;;利用概念图减轻远程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策略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8期
9 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10 宋西红;;课堂多媒体数学课件设计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勤攀;;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黄建明;陈敬;;构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3 谢玉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地位[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国安;刘兴淼;宁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虚拟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教师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研究》工作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7 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东梅;;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廷萍;周翔;;论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广智;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N];黄南报;2009年
2 熊建 任成琦;信息技术:助推中西部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康雅楠;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N];长治日报;2010年
4 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阳市教育局局长 李秉中;用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减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信息技术》中的课程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曹全利;信息技术与信息学奥林匹克教学思考[N];莱芜日报;2010年
7 曹东;信息技术带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记者 张林月;今年我市招60名特岗教师[N];鹤壁日报;2011年
9 电子工业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事业部 刘向永;打造信息技术[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马珊;浅谈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模式的改革[N];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中华;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能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崔晓慧;信息技术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孔鲲鹏;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红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概念图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元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红明;克什克腾旗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玉新;基于知识管理的网上协作学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文月;多媒体学习中定向帮助信息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响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9 赵娅;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晓凤;信息技术与法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82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