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自卑与补偿”理论之于大学生教育:内涵、意义与启示
【摘要】:"自卑与补偿"理论是个性心理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自卑情结"和"补偿"两个相关概念探讨的基础上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结合现今大学教育中关于这一理论的关注和研究现状,得出"自卑与补偿"理论的移植要注意条件、应用研究要重视探明路向和理论本身的理解要从整体入手等启示。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自卑情结 补偿 自卑与补偿理论 内涵 启示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自卑情结”是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为创始人的个性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核心概念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最初从关注人体缺陷的角度进行阐释,接而形成的“自卑与补偿”理论构成了阿德勒心理学说的主轴。“自卑与补偿”理论,不是产生于教育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产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大学生“自卑情结”及其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实质及其认知机制[J];江苏高教;2010年04期
3 杨淑民;;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赛;;荀子正名新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杨海涛;“范畴”视野中的心理学两大方法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陈录生;古代中西方心理学思想的融合与统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王丽萍;人格与政治: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崔景贵;文化学视野中的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6 杨爱华;潘菽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心理学思想[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傅荣,翟宏;行为、心理、精神生态学发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李贤军;;审美联觉中的感觉转换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9 钱玉峰;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10 勾明;;经济学视野下的心理学分析[J];才智;2010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静;陈光华;;阿德勒人格哲学与英语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张法琨;;教育管理与人道主义——论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之沟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陶祖莱;;从21世纪科学发展大趋势看学术生态系统[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玮;竞技与游戏[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奚彦辉;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本土心理学探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孙悦;动物小说——人类的绿色凝思[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秀霞;高职计算机专业《实用化学》渗透课程综合化思想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万晶;道德品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吴小立;中国和马来西亚华裔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影响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晓丽;孤残儿童坤坤的心理问题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廖星;大学生完美主义者的情绪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朱晓敏;体校生语文分层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王琳琳;论乔伊斯早期“自我”形象的建构[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国奇;高校文化解构式武术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夏兢;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彭韬;;大学生自卑心理疏导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6年21期
2 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杜静;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 傅荣;论心理咨询的理论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6 石岩;;大学生自卑心理剖析[J];理论观察;2006年05期
7 刘芳;系统思维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刘永芳,庄锦英,刘文渊;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J];应用心理学;1998年02期
9 杨淑民;;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你有自卑情结吗?[J];医疗保健器具;2001年07期
2 赵笑梅;成功智力理论:内涵、实践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3 龙红;一块水果糖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12期
4 刘如平;略谈学校心理教育[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停下来,把心打开,,我在你身边[J];时代青年(哲思);2008年02期
6 翟金国;“既生瑜,何生亮”的启示[J];生活与健康;2001年07期
7 林学斌;对教师心理素质内涵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雍支建;关注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9 任满丽;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外延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10 张向葵;田录梅;;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美玲;;儒道的互补思想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慧;孙国徽;王利明;范永红;史志勇;鲁宾;;内蒙古工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启示[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汪凤炎;;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历史与启示[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万书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金树人;;心理健康的挑战与对策——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石海霞;李坚评;;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道教的炼养道术对现代心理卫生的启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左其沛;战秀琴;金星;吕微微;;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及其对早期德育的启示[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陈燕蕾;陈红;;浪漫依恋研究概述及其对中国化研究的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Puncky Paul Heppner;;心理治疗和实用问题解决:科学指导实践[A];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论文摘要[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诺贝尔情场失意源于自卑情结[N];北京科技报;2006年
2 平凡;自我调节战胜自卑[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张小乔;心理学实验对教育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原河北理工大学教授 王子平;炼狱中重生[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美 A.阿德勒;自卑与自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本版编辑 龙山之子 温州康宁医院 黄文武;难忘与清华才女一段情[N];温州日报;2006年
7 马冬梅;逃避也是一种心理障碍[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8 白云水;良性暗示助健康[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袁贵礼 邢建辉;宣传心理学的几点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吴宏强邋张洪瑞 王东平;适时 适度 适用[N];中国国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淑新;先秦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碧云;鲁迅对病态人格的刻划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伟;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慧;大学生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陆敬闪;禅宗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D];河海大学;2007年
6 郝苗苗;爱尔坎德的儿童压力说及其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山;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壮丽;认知心理学与阅读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浩羽;不同类型广告心理效果的性别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卢荣梅;初中生的内隐自卑、羞怯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2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