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论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全面性——从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看当代中国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6 10:23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全面性——从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看当代中国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哈贝马斯 技术兴趣 实践兴趣 解放兴趣 专业教育


【摘要】:教育技术兴趣推动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一方面认为,专业教育只限于科学和技能等层面,抹杀了它的属人特征和内在精神,使之变成一种纯粹"与人无涉"的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另一方面认为专业教育忽视了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主张把生活作为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看教育和形成有关教育的"完整知识"。解放兴趣的核心是"人",是人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追求人生的美好和人性的完善是一致的。
【作者单位】: 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哈贝马斯 技术兴趣 实践兴趣 解放兴趣 专业教育
【基金】:江苏省博士后基金(0901129C)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继承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教育批评,认为受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教育“并没有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相反,技术本身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①在《认识与兴趣》一书中,哈贝马斯针对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大学的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2 王胜利;郭颖;;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9年2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道娟;;义务论视阈下的职业道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舒永生;;从类到社会——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教育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邹晓芟;;寻求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胡万年;康德“自由意志”与王阳明“良知”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殷明明;从《拉摩的侄儿》看狄德罗对启蒙伦理的认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明;;基于BT技术的网络娱乐文化传播——以伊甸园、5Q地带网站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焦建英;任剑锋;;欧美媒体教育历史考察:理论模式述评[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曾明生;;走向教育意义的法治刑法及其刑法学论纲[A];赣台法学论坛文集——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1年)[C];2011年

7 张俊;;康德德福配享学说的思想渊源[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张俊;;康德圆善说的思想渊源[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王倩倩;;试析康德“责任伦理”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娟;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淑华;利用古典诗词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8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庄益君;初中生学习活动中实现品德成长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树林;;儿童数学课程的价值转型:追寻“解放兴趣”[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13期

2 周宏;哈贝马斯交互主体思想批判[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童世骏;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朱海英,郭为桂;人民如何“现身”——从宪政民主到程序民主的思想进路[J];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费尚军;;普遍性的寻求——哈贝马斯普遍性道德原则的意义与局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邵春霞;彭勃;;论公共领域概念的包容性[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桂琳;;对“公共空间”的颠覆性创造——从哈贝马斯到兰西·弗雷泽[J];晋阳学刊;2006年06期

8 丁岚;;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再思素质教育的内涵[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郑艳林;;私人性和公共性:哈贝马斯文学公共领域思想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张贞;;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晓蓓;刘开会;;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谈福柯和哈贝马斯的争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傅永军;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综论[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童世骏;;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傅永军;;语言、理解与交往行为的意义解释——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诠释学意识(提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马丁·贝克·马图斯蒂克;陈旭东;汪行福;;卓越人生与批判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姚大志;;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哈贝马斯: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寻找替代品[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张文涛(人民大学清史所);哈贝马斯[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曹卫东;哈贝马斯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刘守序;紧紧咬住理论链条上的那一环[N];金融时报;2010年

5 曹卫东;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郁振华 刘静芳;综合的心灵——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哲学家 哈贝马斯 Jrugen Habermas[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潇潇(记者);四月 哈贝马斯:见证“丑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吴冠军;政治哲学“二巨头”[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赵汀阳;乌托邦还是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记者 程增宾;哈贝马斯来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润锋;哈贝马斯理性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志丹;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徐闻;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夏宏;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程德文;法律的商谈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9 张扬金;权利观与权力观重塑[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陆玉胜;商谈、法律和社会公正[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春;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立权;哈贝马斯国际人权观述评[D];兰州大学;2007年

4 马珂;论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梅;论哈贝马斯的正义思想[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杨睿;论哈贝马斯民主理论的文化合理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厚田;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8 韩晓;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陆燕虹;哈贝马斯话语民主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何丹;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2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82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a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