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期望、青少年家庭义务感与教育领域的未来取向
发布时间:2017-08-21 10:36
本文关键词:父母的教育期望、青少年家庭义务感与教育领域的未来取向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教育领域的未来取向 父母教育期望 家庭义务感
【摘要】: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指向未来的事件和结果。个体如何思考和构建自己的未来被称作未来取向(Nurmi, 1991; Seginer, 1992)。根据Nurmi(1991)从认知—动机角度提出的过程模型,个体的未来取向包括动机、规划和评价三个心理过程。思考和规划未来对于青少年来讲尤其重要,因为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 接受教育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在中国,思考和规划未来教育对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许多研究都指出,父母的教育期望在青少年设立教育目标、思考和规划未来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Jodl,Michael, Malanchuk, Eccles, Sameroff, 2001; Marjoribanks, 2003; Benner Mistry, 2007)。 家庭义务感是指与对家庭成员提供帮助、支持和尊重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总和。它是一种与家庭的联结,这种联结强调子女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需要做出贡献与牺牲(Fuligni, Tseng, Lam, 1999)。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学业和教育成就的追逐与他们的家庭义务感有关,越认为应该帮助、支持和尊重家庭的青少年越可能把成功完成学业并继续上大学看得重要(Fuligni, 2001;Fuligni Zhang, 2004)。 另外,在学业上的努力和取得好成绩不仅是中国儿童青少年的首要任务,也是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重视孝道、强调家庭义务的中国青少年之所以拥有较强的学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实现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期望。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的教育期望和青少年的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育期望问卷、家庭义务感问卷和未来取向问卷中文修订版来对1180名高中青少年进行了测量,以探讨父母教育期望、青少年家庭义务感(当前帮助、对家庭的尊重和未来支持)和教育领域未来取向三者间的关系。所有的测量均具有较好的信度。使用SPSS 13.0进行了数据分析,用到的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多项逻辑回归和分层回归分析等。 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 (1)大多数青少年都会提及教育目标和教育担忧,他们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投入、感受、个人价值和积极预期的水平均较高。 (2)我国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有较高的期望,绝大多数父母都期望孩子能达到本科毕业或更高。父母期望他们达到本科以上的青少年,教育探索的水平最高;父母的教育期望越高,青少年的教育投入水平越高,对教育的感受越积极,他们认为接受教育对他们越有价值,对实现教育目标的预期也越积极。 (3)总体而言,,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家庭义务感,他们认为帮助、尊敬和支持家人是比较重要的。当前帮助、对家庭的尊重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教育探索和投入。对当前帮助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来说,父母期望他们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的青少年,其教育投入显著高于被期望达到本科以下的青少年。 当前帮助、对家庭的尊重和未来支持对青少年的教育感受和教育个人价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家庭的尊重对教育积极预期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当前帮助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来说,父母期望他们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的青少年,其教育积极预期显著高于被期望达到本科以下的青少年。 因此,理解父母教育期望和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作用,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促进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教育领域的未来取向 父母教育期望 家庭义务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25
- 1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12-17
- 1.1 未来取向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12-13
- 1.2 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13-17
- 1.2.1 城乡差异14-15
- 1.2.2 年龄差异15-16
- 1.2.3 性别差异16-17
- 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17-19
- 2.1 有关父母教育期望的研究17-18
- 2.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18-19
- 3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和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19-23
- 3.1 家庭义务感的概念界定19
- 3.2 有关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19-21
- 3.3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与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21-23
- 4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23-25
- 4.1 研究目的23
- 4.2 研究假设23-25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25-29
- 1 被试25
- 2 研究工具25-28
- 2.1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25-27
- 2.2 父母的教育期望27
- 2.3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问卷27-28
- 3 施测程序28
- 3.1 主试培训28
- 3.2 问卷施测28
- 4 数据管理28-29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29-40
- 1 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29-31
- 1.1 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和担忧29-30
- 1.2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规划30-31
- 1.3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评价31
- 2 父母教育期望及其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31-35
- 2.1 父母教育期望的频次分布及与未来取向各变量间的相关31-32
- 2.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32-35
- 2.2.1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动机过程的关系32-33
- 2.2.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规划过程的关系33-34
- 2.2.3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评价过程的关系34-35
- 3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对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预测作用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关系的调节作用35-40
- 3.1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描述统计结果及其与父母教育期望和教育领域未来取向各变量间的相关35-36
- 3.2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预测作用和调节作用36-40
- 3.2.1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动机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动机间关系的调节36
- 3.2.2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规划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规划间关系的调节36-38
- 3.2.3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评价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评价间关系的调节38-40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40-48
- 1 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40-42
- 1.1 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和担忧40-41
- 1.2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规划41
- 1.3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评价41-42
- 2 父母教育期望及其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42-44
- 2.1 父母教育期望的基本特点42-43
- 2.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关系43-44
- 2.2.1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动机过程的关系43
- 2.2.2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规划过程的关系43
- 2.2.3 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评价过程的关系43-44
- 3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及其对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预测作用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青少年教育领域未来取向关系的调节作用44-46
- 3.1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基本特点44
- 3.2 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预测作用和调节作用44-46
- 3.2.1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动机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动机间关系的调节44-45
- 3.2.2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规划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规划间关系的调节45
- 3.2.3 家庭义务感对青少年教育评价的预测和对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评价间关系的调节45-46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46
- 5 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46-48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9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59-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63
- 后记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美萍,张坤,张文新,Andrew J Fuligni;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2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Jari-Erik Nurmi;;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3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2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123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