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20:04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抑郁型认知风格 归因风格 学业成绩 干预措施


【摘要】:自Allport G.W在1937年首次提出认知风格以来,人们对它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取了丰富的经验。认知风格的研究,不仅开拓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研究的深化和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高了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国内学者对各种认知风格,做了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是抑郁型认知风格的研究才刚起步,国内关于抑郁型认知风格的研究和报道较少,研究工具也较为欠缺。抑郁型认知风格是个体屡次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其行为应对风格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负性认知风格。本研究通过引进和修订认知问卷(Cognitions Questionnaire, CQ; Fennell and Campbell,1984),使之适用于我国的中学生,为了解目前我国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状况和各种应用研究提供了工具。 本研究在修订问卷的基础上,对山东省莱芜市和潍坊市的583名初高中学生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Friedman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得到以下结论: (1)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问卷的得分较低,总体状况较好,所包含各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2)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抑郁型认知风格得分明显高于女生; (3)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存在年级差异,高中生的抑郁型认知风格得分明显高于初中生,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型认知方式更明显的趋势; (4)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存在地区差异,莱芜市的中学生其抑郁型认知风格得分明显高于生源为潍坊市的中学生的得分; (5)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各个维度得分及其总分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 (6)回归结果显示,因果归因、情绪影响、跨情境的普遍性三个因素,尤其是因果归因,对成绩的影响显著且具有解释力。 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分析造成抑郁型认知风格与不同群体间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加强社会支持;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榜样,增加替代性经验;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归因等七条干预策略,为对预防和矫正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 抑郁型认知风格 归因风格 学业成绩 干预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35.5;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表格目录9
  • 图表目录9-10
  • 第一章 引言10-11
  • 第二章 概念界定11-19
  • 2.1 认知风格11-13
  • 2.1.1 认知风格研究历史及其种类11
  • 2.1.2 认知风格研究的两种主要趋势11-12
  • 2.1.3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2.2 抑郁型认知风格13-19
  • 2.2.1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的关系探讨15-16
  • 2.2.2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抑郁的关系16-17
  • 2.2.3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传统认知风格分类的比较17-18
  • 2.2.4 抑郁型认知风格与认知及人格的关系18-1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19-22
  • 3.1 研究假设19
  • 3.2 研究对象、测量及统计工具19-20
  • 3.2.1 研究对象19-20
  • 3.2.2 测量工具20
  • 3.2.3 统计工具20
  • 3.3 研究程序与方法20-22
  • 3.3.1 量表项目的修改和问卷的拟定20-21
  • 3.3.2 量表正式施测21
  • 3.3.3 数据处理21-22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22-32
  • 4.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现状22-23
  • 4.2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差异23-27
  • 4.2.1 性别在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23-25
  • 4.2.2 年级在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25-26
  • 4.2.3 来源在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26-27
  • 4.3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关系27-32
  • 4.3.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27-28
  • 4.3.2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28-32
  • 第五章 讨论32-37
  • 5.1 中学生抑郁型认知风格的成因分析32-35
  • 5.1.1 客观事件影响32-33
  • 5.1.2 个体内部主观因素影响33-35
  •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35-37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37-45
  • 6.1 结论37
  • 6.2 教育建议37-45
  • 6.2.1 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加强社会支持38-39
  • 6.2.2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9
  • 6.2.3 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39-41
  • 6.2.4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榜样,增加替代性经验41-42
  • 6.2.5 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归因42-43
  • 6.2.6 加强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非智力品质的塑造43
  • 6.2.7 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寿欣,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2 魏慧平;陈健芷;刘爱书;;中国近10年来儿童抑郁研究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3 袁洁;薛云珍;;认知问卷(CQ)的中文修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4 史晓婷;洪炜;赵楠;印江;;高中生负性认知方式、反复思考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5 倪海;“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6 张萍;葛明贵;;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姜永杰;郑航;;学习困难学生习得性无助及其干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徐增杰;李寿欣;;认知方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刘凤瑜;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状况与特点[J];教育改革;1997年02期

10 李寿欣,孟庆茂;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761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761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