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脱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道德脱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道德脱离是一种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认知机制,这种认知机制可以分离个体的非道德行为和内在价值体系,以避免其行为违背价值标准可能带来的自我制裁。对道德脱离的研究是当前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与转型时期中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采用横向研究设计,采用自陈式问卷,对广东、湖南、海南、四川等地区选取1068名初、高中生及中职学生从认知因素(道德脱离)、个体因素(移情)、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和行为变量(攻击性行为)等四个方面收集了相关数据,并对道德脱离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对青少年道德脱离心理结构与维度进行探索,发现青少年道德脱离包括道德辩护、有利比较、责任转移分散、过失归因及结果歪曲等五个维度。青少年道德脱离水平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三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青少年道德脱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的道德脱离水平在道德辩护和过失归因两个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 2.青少年的移情能力、攻击行为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显著。其中,男生的认知移情能力、情感移情能力显著低于女生。攻击行为层面的三个因子中,口头攻击因子及身体攻击因子的男女性别差异都显著。在移情能力上,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显著,独生子女的移情能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3.道德脱离和移情呈显著负相关,和攻击行为呈正相关,,且相关显著。青少年道德脱离对攻击行为的解释率为21%,道德脱离能有效预测攻击行为。青少道德脱离在移情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4.青少年道德脱离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这两维度上相关不显著,与父亲情感温暖维度呈现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等维度都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道德脱离情况
【关键词】:道德脱离 移情 父母教养方式 攻击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2
- Contents12-16
- 第一章 引言16-18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8-30
- 2.1 道德脱离的概念18
- 2.2 对道德脱离心理结构的研究18-20
- 2.3 道德脱离的测量20-23
- 2.4 关于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23-27
- 2.4.1 关于道德脱离发展的研究23-24
- 2.4.2 关于道德脱离影响因素的研究24-25
- 2.4.3 关于道德脱离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25-26
- 2.4.4 关于道德脱离与道德情绪关系的研究26-27
- 2.5 关于道德脱离的研究的评价27
- 2.6 国内关于道德脱离的研究27-30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30-38
- 3.1 问题提出30-31
- 3.2 研究的思路与理论构想31-32
- 3.3 研究内容32-34
- 3.4 研究方法34
- 3.4.1 研究对象34
- 3.4.2 研究方法34
- 3.4.3 研究工具34
- 3.4.4 数据统计的方法与工具34
- 3.5 研究程序与阶段34-38
- 第四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结构维度的研究38-56
- 4.1 研究目的38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38
- 4.3 收集项目,编制预试问卷38-41
- 4.3.1 项目的收集38-39
- 4.3.2 编制预试问卷39-41
- 4.4 编制正式问卷41-49
- 4.4.1 研究对象41-42
- 4.4.2 研究方法42
- 4.4.3 项目分析42-43
- 4.4.4 探索性因素分析43-45
- 4.4.5 各层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45-48
- 4.4.6 因素命名48-49
- 4.5 青少年道德脱离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49-53
- 4.5.1 研究目的49
- 4.5.2 研究方法49
- 4.5.3 研究结果分析49-53
- 4.6 青少年道德脱离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53-54
- 4.7 分析与讨论54-55
- 4.7.1 在问卷的编制方面54-55
- 4.7.2 问卷内容讨论55
- 4.8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特征分析56-66
- 5.1 研究目的56
- 5.2 研究假设56
- 5.3 研究流程56-57
- 5.3.1 研究工具56
- 5.3.2 被试情况56-57
- 5.3.3 统计分析方法57
- 5.4 青少年道德脱离总体情况描述57-59
- 5.5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59-63
- 5.5.1 在性别上的差异59
- 5.5.2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59-60
- 5.5.3 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60
- 5.5.4 在年级上的差异60-63
- 5.6 讨论与分析63-64
- 5.7 小结64-66
-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和移情、父母教养方式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66-76
- 6.1 研究目的66
- 6.2 研究方法66-68
- 6.2.1 研究对象66
- 6.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66-68
- 6.3 研究结果68-72
- 6.3.1 移情和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68-69
- 6.3.2 父母教养方式和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69
- 6.3.3 攻击行为与道德脱离相关研究69-71
- 6.3.4 移情和攻击行为层面的相关研究71-72
- 6.4 讨论分析72-73
- 6.5 结论73-76
- 第七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影响因素研究76-84
- 7.1 研究目的76
- 7.2 研究方法76
- 7.2.1 研究被试76
- 7.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76
- 7.3 研究结果76-81
- 7.3.1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道德脱离的预测研究76-77
- 7.3.2 道德脱离对攻击行为的预测研究77-78
- 7.3.3 道德脱离中介作用的研究78-81
- 7.4 讨论与分析81-82
- 7.5 结论82-84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84-90
- 8.1 总讨论84-87
- 8.1.1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特点及对德育的启示84
- 8.1.2 青少年移情、攻击行为与道德脱离84-85
- 8.1.3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脱离85-86
- 8.1.4 道德脱离的预测研究和中介研究86-87
- 8.2 结论87-88
- 8.3 创新88
- 8.4 不足88-89
- 8.5 展望89-90
- 参考文献90-9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6-98
- 致谢98-99
- 附录99-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琳;;霍夫曼移情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2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3 王福益;;移情:儿童期家庭德育的关键[J];中国德育;2008年04期
4 贺更行;曾钊新;;论道德移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5 徐婧;;青少年移情的道德教育价值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8期
6 刘猛;;移情理论对未成年人德育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8期
7 王宏;;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杨韶刚;万增奎;;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09年05期
9 夏美萍;注重移情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10 郑培秀;王向华;;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桂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姬慧;移情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石霏;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日常道德与商业道德[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姚利;儿童青少年价值观、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3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0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