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5:39

  本文关键词: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生视角 高职院校 师生关系 深度访谈


【摘要】:本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所经历的师生关系有怎样的描述和体验。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的师生关系在满意度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支持性,再次是亲密性,最后是冲突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师生关系在性别、年级、文理科以及是否为班干部上存在差异:(1)男生在亲密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2)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存在年级差异,二年级学生在支持性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一、三年级的得分;二年级在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三年级的得分;在亲密性维度上,三个年级的得分差异不显著。(3)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师生关系得分在亲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上差异不显著。(4)班干部与非班干部的师生关系得分在满意度纬度上差异显著,其他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其中是班干部的高职学生在亲密性、满意度和支持性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班干部的学生;非班干部的学生在冲突性上的得分要高于是班干部的学生。 问卷调查只是对师生关系的大致状况进行了量化的描述,但对具体的师生关系无法做出生态化的描述和解释,为了进一步以学生的视角了解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本研究采用最大差异抽样的方法,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取了11名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每人访谈三次,每次一小时。访谈前双方访谈签订知情同意书和受访者信息表,在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对录音转录和编码,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接近性缺乏。平时很少交流,见面频率低,影响交往深度,导致“冷淡”的产生。 (2)心理相容性较差。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加上管理的不当,造成师生间的情感进一步淡化。 (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重要性仅局限于学业方面。“老师挺重要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学业上,其他方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教师的作用被缩小到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步。 (4)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教师态度效应”,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能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是否愿意主动接近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 (5)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性效应”,具体表现为: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情感上和老师是既想接近,又想逃避;既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又不希望受到老师的管制。
【关键词】:学生视角 高职院校 师生关系 深度访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G7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前言9-30
  • 1.1 选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12-13
  • 1.1.1 问题的提出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3-26
  • 1.2.1 本研究中“高职院校”的界定13-15
  • 1.2.2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15-20
  • 1.2.3 关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研究20-26
  • 1.3 研究问题26
  • 1.4 研究方法26-27
  • 1.4.1 问卷调查26-27
  • 1.4.2 深度访谈27
  • 1.5 研究结论27-28
  • 1.5.1 问卷调查的结论27
  • 1.5.2 深度坊谈研究的结论27-28
  • 1.6 研究价值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8-30
  • 1.6.1 研究价值28
  • 1.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8-30
  • 2 问卷调查研究30-34
  • 2.1 研究目的30
  • 2.2 研究方法30-31
  • 2.2.1 研究对象30
  • 2.2.2 测量工具30-31
  • 2.2.3 施测程序31
  • 2.2.4 数据的统计处理31
  • 2.3 研究结果31-34
  • 3 深度访谈研究34-58
  • 3.1 研究方法34-37
  • 3.1.1 抽样34-35
  • 3.1.2 收集资料——访谈过程35-36
  • 3.1.3 对资料的分析36-37
  • 3.2 研究结果37-56
  • 3.2.1 师生关系的基本情况37-52
  • 3.2.2 师生关系分析52-56
  • 3.3 效度问题56-57
  • 3.4 伦理道德问题57-58
  • 4 对结果的讨论58-62
  • 4.1 对问卷调查的讨论58-60
  • 4.2 对访谈结果的讨论60-62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62-65
  • 5.1 研究结论62
  • 5.2 建议与对策62-65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9
  • 附录一 师生关系问卷70-73
  • 附录二 访谈提纲范例73-76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76-78
  • 附录四 受访者信息表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干飞飞;;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定位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01期

2 邱玲;;高职院校语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文学教育(下);2008年04期

3 高技师;钱超义;;浅析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J];林区教学;2008年05期

4 高国勤;;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5 莫文卓;;参与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讨与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4期

6 刘晶晶;;浅谈当代高职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7 余建平;;现代高职商务日语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22期

8 张宜霞;;关于优化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资源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2期

9 毕博贤;;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和谐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2期

10 滕官群;;论如何优化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7年4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姜桂娟;;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6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7 宋士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考[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邓满娥;;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晓军;黄克孝;;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3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8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拥华;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的创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冰;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尹国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卫振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10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48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48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