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

发布时间:2017-09-16 09:01

  本文关键词: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特质抑郁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摘要】:抑郁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抑郁如同感冒一般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而且抑郁发生的年龄呈下降趋势,所以,开展关于抑郁方面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关于抑郁的研究发现,抑郁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尤其是副交感成分与抑郁相关。但是,以往关于抑郁和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并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那么,在正常群体中,抑郁和自主神经活动,尤其是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有何联系呢? 特质抑郁(trait depression)作为抑郁的人格维度,是指一种以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持久而稳定的人格,表现了个体对某些类型的反应中所具有的潜在倾向性的强度。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reactivity, HRV)是最近研究自主神经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常常采用5分钟频谱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 目的: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究大学生群体(非临床抑郁的群体)的人格特质、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特质抑郁组和低特质抑郁大学生心率变异性的差异。具体研究假设如下:(1)高特质抑郁大学生比低特质抑郁大学生基线总的心率变异性水平低;(2)高抑郁大学生在悲伤刺激诱发抑郁情绪后的心率变异性总值和HF值的降低,且低于低分组(即,特质抑郁大学生在应激后的5分钟内恢复程度显著低于非特质抑郁大学生)。 方法:本文进行了两个实验研究。实验一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筛选实验二中所需要诱发情绪的电影片段。通过对情绪影片的评定,结果发现影片《我的兄弟姐妹》片段激发悲伤情绪水平相对较高,所以选择该影片作为实验二的诱发材料。 在实验二中,选取在校大学生153名,依据《特质抑郁问卷》把被试分为高特质抑郁组和低特质抑郁组,进行2(人格特质:高特质抑郁与低特质抑郁)x3(实验阶段:基线期、诱发期和恢复期)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以心率,心率变异性(高频成分HF,低频成分LF,低频与高频比LF/HF)和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SA)作为结果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在基线期,高特质抑郁个体和低特质抑郁个体的心率、心率变异性高频成分、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差异显著,心率变异性低频成分不显著,低频与高频的比值边缘显著,也就是高特质抑郁组的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更低。(2)高特质抑郁个体和低特质抑郁个体在恢复期的变化值心率、心率变异性、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差异不显著。 结论:基线期,高特质抑郁和低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异性高频成分值差异显著,且高特质抑郁组低。验证了Porges多迷走神经理论,高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灵活性低。
【关键词】:特质抑郁 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文献综述9-27
  • 1.1 情绪与自主神经活动9-15
  • 1.1.1 情绪与自主神经活动9-11
  • 1.1.2 相关研究11-13
  • 1.1.3 情绪与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方法13-15
  • 1.2 抑郁和自主神经活动15-17
  • 1.2.1 抑郁神经基础的相关理论15
  • 1.2.2 抑郁和自主神经活动15-17
  • 1.3 特质抑郁17-21
  • 1.3.1 界定17-19
  • 1.3.2 测量19-20
  • 1.3.3 情绪诱发20-21
  • 1.4 抑郁和心率变异性21-27
  • 1.4.1 心率变异性的定义与分析方法21-24
  • 1.4.2 心率变异性与情绪调节24
  • 1.4.3 抑郁、心率变异性和自主神经24-27
  • 第2章 问题提出27-30
  • 2.1 问题的提出27-28
  • 2.2 研究假设28
  • 2.3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28-30
  • 第3章 实验研究30-47
  • 3.1 实验一 情绪影片的评定30-31
  • 3.1.1 实验方法30
  • 3.1.2 实验结果30-31
  • 3.2 实验二 高、低特质抑郁大学生的心率变应性的差异31-47
  • 3.2.1 实验方法31-35
  • 3.2.2 实验结果35-42
  • 3.2.3 讨论42-45
  • 3.2.4 结论45-47
  • 第四章 研究展望与不足47-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55
  • 致谢55-57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2 刘韬;邓光辉;经e,

本文编号:862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62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