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较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适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干预模式对预防学生潜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以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适应性为出发点,运用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术,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性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及适应性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围绕人际交往、焦虑、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方法、独立生活、职业目标等方面的适应问题,从而探索对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适应性干预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两个新生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干预研究,探索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适应能力和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对两组学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班级气氛量表、自编适应自我评估问卷等进行前测,两组学生在各量表中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从新生到校的第6周开始,对实验班级实施6次班级团体辅导干预,干预后的一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应用上述量表和问卷进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班级气氛量表、自编适应自我评估问卷后测得分比对照班有显著性的改善,同时,实验班的症状自评量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和班级气氛量表后测得分都显著优于前测。结果还表明,班级团体辅导可改善班级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团体辅导有助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的提高和班级建设,值得在新生教育中推广。
【关键词】:高职新生 班级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 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7-12
- 1.1 研究背景7-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11
- 1.3.1 理论意义10-11
- 1.3.2 实践意义11
- 1.4 研究假设11-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1
- 2.1 核心概念界定12-16
- 2.1.1 团体辅导12-14
- 2.1.2 班级团体辅导14
- 2.1.3 适应性14-16
- 2.1.4 心理健康16
- 2.2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2.2.1 关于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研究16-17
- 2.2.2 关于适应性干预研究17-18
- 2.3 国内研究现状18-21
- 2.3.1 关于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研究18-19
- 2.3.2 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19-21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21-26
- 3.1 研究对象21
- 3.2 研究方法21-22
- 3.3 研究工具22-23
- 3.3.1 症状自陈量表(SCL-90)22
- 3.3.2 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22
- 3.3.3 班级气氛自评量表22-23
- 3.3.4 高校新生适应性自我评估问卷23
- 3.3.5 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23
- 3.4 研究设计23-26
- 3.4.1 设计方案23-24
- 3.4.2 班级团体辅导方案24-26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26-41
- 4.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结果26-28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26
- 4.1.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26-27
- 4.1.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27-28
- 4.1.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28
- 4.2 高校新生适应量表(FARS)的结果比较28-30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28-29
- 4.2.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29
- 4.2.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29-30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30
- 4.3 班级氛围的结果比较30-32
-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30
- 4.3.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30-31
- 4.3.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31
- 4.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31-32
- 4.4 适应性的自我评估的结果比较32-33
- 4.5 单元反馈结果33-36
- 4.5.1 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结果33-34
- 4.5.2 学生自我报告34
- 4.5.3 任课老师的评价34-35
- 4.5.4 学校班风建设指标的评价35
- 4.5.5 团体指导者的评价35-36
- 4.6 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36-39
- 4.6.1 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6-37
- 4.6.2 班级团体辅导对班级及成员的影响机制37-38
- 4.6.3 班级团体辅导中相应角色的特质38-39
- 4.7 对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思考39-41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41-43
- 5.1 结论41
- 5.2 建议41-43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44
- 6.1 本研究的不足43
- 6.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43-44
- 附录44-50
- 附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44-45
- 附录2: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45-47
- 附录3:班级气氛自评量表47-48
- 附录4:高校新生适应性自我评估问卷48-49
- 附件5: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49-50
- 致谢50-51
- 作者简介51-52
- 个人简历51
- 读研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筱珍;;团体辅导——高手过招小学生情绪ABC[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2 张彦;;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作用研究[J];才智;2011年20期
3 杜晓琳;董慧中;樊晓阳;吴明霞;;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冯丽敏;;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及道德水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联合小学课题组;;运用团体辅导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6 吴卫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7 廖桂兰;;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8 熊庆秋;;团体辅导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9 罗美玲;周捷信;;班级团体辅导在90后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娟丽;;论高职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张海音;;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报告[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小青;;对团体辅导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范奉莲;王光荣;;团体辅导——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综合健康团体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一种华人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赵小青;李志芳;;高校团体辅导的现状与发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陆莉英;;在和谐中开放自己——浅谈班级团体辅导氛围的营造[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冯怡;徐东娥;丁钰;;护理人员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A];中华护理学会2006年“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春玲;;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在高一学生中的团体辅导[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茜;;初中生心理保健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云慧;道德模范为高职新生作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陈钧;团体辅导化解“三困生”心理问题[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黄文;团体辅导:尚处初级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陈欣然;为学生的心灵开一扇窗[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记者 张守帅;23所高校结对帮助灾区师生[N];四川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甘勃;蜕变 从谋食者到谋道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陈欣然;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新址落成[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杨秀君;重新认识内向性格[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刘昆邋通讯员 于敏;广西大学实施“大学生头雁计划”[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宋晓梦邋姚晓丹 练玉春;灾区课堂 怎样上课[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5 俞晓歆;影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复吸的依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菊;团体辅导对内蒙古高职院校贫困生自我认知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贝贝;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抑郁倾向的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付秀华;理性情绪疗法团体辅导对失恋群体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菊珍;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武彦培;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团体辅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秀丽;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荣;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2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6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