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与结构解析

发布时间:2017-09-26 04:04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与结构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能力 结构与要素


【摘要】: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重要环境,它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人必须具备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本文就数字化生存及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进行初步解析,提出并分析了"意识、知识、技术、文化、行为"等五个纬度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以及各个维度中所包含的基本构成要素,以期为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能力 结构与要素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重构”(项目编号:10YJA880176)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方式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生产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并常常依赖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它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广泛的活动与发展空间。人们在其中进行着别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例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明;吕福玉;;论网络文化的结构与功能[J];现代视听;2010年10期

2 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杨治华;;近年来国内网络文化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徐爽;;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迅速[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于海波;;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J];长白学刊;2009年03期

4 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何忠国;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及融合——虚拟世界的本质、特征及其伦理考量[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张昱;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7 丁三青;王希鹏;;网络文化概念及内涵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3期

8 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4期

9 王忠武;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冯鹏志;从混沌走向共生——关于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霞;杜爱凤;;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12期

2 周淦;;浅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合作[J];才智;2010年01期

3 程光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模式之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0期

4 金烨;;浅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5 张敏辉;赖麟;;高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J];光盘技术;2009年12期

6 田秀文;;刍议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5期

7 赵建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年10期

8 栾克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7期

9 王波;徐毅琼;;现代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9期

10 李雪梅;;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勤攀;;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谢玉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地位[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春玲;王立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现状及趋势[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赵国安;刘兴淼;宁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虚拟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东梅;;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8 张廷萍;周翔;;论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9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10 ;《教师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研究》工作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晓平;信息技术教研之我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2 大方县坡脚中学教师 魏俊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N];毕节日报;2010年

3 临川区罗针中心小学 徐振堂;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N];抚州日报;2010年

4 谢贤晓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二小信息技术教师 何承久 辽宁省凌源市东城中心校教师 蒋鸣和 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黄利锋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术与课程:从结缘走向深度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陕州中学 邢向阳;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好帮手[N];中国信息报;2010年

6 阮怀颖 广东省番禺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N];中国教师报;2010年

7 特约通讯员 韦晓明 日报记者 姚颖盈;现代化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N];柳州日报;2011年

8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张俊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N];学知报;2010年

9 魏向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N];太行日报;2010年

10 魏向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N];太行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师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琪;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广群;关于师范专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与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谢伟均;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e,

本文编号:921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21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