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直教育思想评析
本文关键词:常道直教育思想评析
【摘要】:常道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早期留学欧美,自留学归国后就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教育研究和教学生涯。他先后在安徽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任职,并且历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央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部主任等职。常道直于1943年被遴选为教育部第二批部聘教授。他学术渊博,治学严谨,掌握英、德、俄多国语文,专长教育行政、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著述百余篇,立意深刻,颇具影响。 从现有研究情况来看,对于常道直教育思想的研究基本阙如。然而,他作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却有非常多值得挖掘和探析之处,对于他教育思想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宽对常道直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对我们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事业及社会面貌提供极有价值的帮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常道直教育思想的解读,弥补现阶段对常道直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并且试图从其教育思想中寻找到一些解决部分教育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我们如今的教育事业提供借鉴。 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背景、选题缘由,并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设计提出了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论述常道直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包括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建议、学制改革三个方面;第三章主要论述其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包括中学阶段分科问题、高考改革以及家长参与学校建设三个方面;第四章主要论述其关于高等教育阶段中普通高校的教育思想,主要从高校招生政策、学生自治还有组织制度改革这几部分展开;第五章论述其高等教育阶段中师范学校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师范大学的任务、师范大学改革方法建议、教师必须具备素质三方面;第六章总结概括出常道直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贡献与现实启迪。
【关键词】:常道直 教育思想 评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9
【目录】:
- 中文摘要11-6
- 英文摘要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10-13
- 一、研究的背景10-12
- 二、研究的缘起12-13
- 第二节 已有的研究述评13-15
- 一、国内文献综述13-15
- 二、综合评价15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16
- 一、研究的目的15
- 二、研究的意义15-16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6-18
- 一、研究的内容16
- 二、研究的方法16-18
- 第二章 常道直的初等教育思想18-23
- 第一节 办一切儿童之共通的学校18-20
- 第二节 教材要真实反映客观事实20-21
- 第三节 酌量变动单轨制兼采多轨制之优21-23
- 第三章 常道直的中等教育思想23-27
- 第一节 坚持教育独立,推进先进方法23-24
- 第二节 高中学业检定考试24-25
- 第三节 首倡“亲师协会”25-27
- 第四章 常道直的高等教育思想27-31
- 第一节 应设法扩充学额27-28
- 第二节 鼓励“学生自动的精神”28-29
- 第三节 令“一切事物并无废弛”29-31
- 第五章 常道直的师范教育思想31-39
- 第一节 研究学术与专业训练并重31-34
- 一、师范大学具有研究高深学术的使命31-32
- 二、师范大学具有专业训练的责任32-33
- 三、师范大学的双重任务缺一不可33-34
- 第二节 师范教育不能培养“教书匠”34-37
- 一、扩大师范教育之目标——师范教育改革的起点34
- 二、师范学制改革建议34-37
- 第三节 教师应具备的四大素养37-39
- 第六章 结论39-45
- 第一节 常道直教育思想的特点39-41
- 一、体系完整、内容详尽39
- 二、兼容并蓄、专业性强39-40
- 三、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40-41
- 第二节 常道直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现实启迪41-45
- 参考文献45-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芳;“耕读”为本 经世致用——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基础教育;2005年09期
2 安文铸;教育思想何其多!──兼评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学风倾向[J];中小学管理;1996年05期
3 张群;;教育的天空需用思想点亮[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4 严安华;;从《论语》中悟得的教育思想与价值[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5 张道春;;应试教育的历史思考[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刘银娣;;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1年06期
7 陈宇;;我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Z1期
8 蒋平;;谈谈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和文化治校[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5期
9 董波林;李英辉;;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看体验式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10 李冬梅;;我校举行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轩辕轲;;陈亮事功之学的教育思想简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赵蒙成;;斯宾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方晓东;;希腊化与罗马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覃壮才;;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演变模式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洪顺;;尝试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陈知义;;哲人其萎 思想长青——浅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孔令琼;;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要义[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奥烈;;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的改革[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德安;;大同思想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汉儒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杨卫明;;简论墨家教育思想的实践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郭树林;谈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思想的变革[N];乐山日报;2005年
2 周义;关于海德格尔教育思想的猜想[N];天津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罗莺莺 陈志武;王沛清教育思想 与实践研讨会举行[N];湖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晶 特约记者 梁炜;我省举办汪金权教育思想研讨会[N];湖北日报;2011年
5 汨罗市大众中学 刘建辉;《论语》教育思想之因材施教[N];岳阳晚报;2011年
6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 刘京海;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赵明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校长教育思想的力与美[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齐芳;中科院启动“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9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 任水霞;简论墨子的实践教育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呕心沥血培育一代栋梁之英才 殚精竭虑谱写教育思想之华章[N];民族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4 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鸿艳;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简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英;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齐旭东;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丽群;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韵;王韬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广明;刘基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愉;常道直教育思想评析[D];南京大学;2012年
7 吴文军;《论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周泉;鲁迅儿童教育思想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华丽;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治世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衡军;《墨子》教育思想浅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4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