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
【摘要】:学业自我妨碍是指学生在遇到典型的学业能力评价情境时,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而预先设置障碍,以便为潜在的失败预先准备合理借口的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它作为影响学生学业发展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受到广大心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初二年级是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高发期,而目前国内外对学业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相对较弱,主要是提出一些干预策略,很少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首先修订了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问卷,使问卷更符合初二年级学生。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认知行为归因训练模型。首先对50名严重学业自我妨碍者进行初步筛选和深度访谈,选出30名被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再对实验组进行认知行为归因训练,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以及追踪测验成绩分别进行统计,看该模型是否能有效降低初二年级学生的的学业自我妨碍。本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学习过程中的归因方式,即由外部归因方式转变为内部归因方式。(3)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可以作为中学生降低或消除学业自我妨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认知行为归因训练 学业自我妨碍 干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1 问题的提出8-10
- 1.1 研究的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10
- 1.2.1 理论意义8-9
- 1.2.2 实践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10-24
- 2.1 概念界定10-12
- 2.1.1 自我妨碍和学业自我妨碍的概念10-11
- 2.1.2 自我妨碍的策略类型11-12
- 2.2 自我妨碍的维度结构12-13
- 2.2.1 单维度结构12
- 2.2.2 两维度结构12
- 2.2.3 四维度结构12-13
- 2.3 自我妨碍、学业自我妨碍的测量工具13-14
- 2.3.1 国外问卷13-14
- 2.3.2 国内问卷14
- 2.4 自我妨碍的动机理论14-16
- 2.4.1 自我价值理论14-15
- 2.4.2 印象整饰理论15-16
- 2.5 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16-18
- 2.5.1. 年级(年龄)16
- 2.5.2. 归因16-17
- 2.5.3 自尊17
- 2.5.4 自我效能感17-18
- 2.5.5 学业成绩18
- 2.6 干预研究18-23
- 2.6.1 自我妨碍干预策略18-21
- 2.6.2 自我妨碍团体干预的实证研究21-23
- 2.7 现有研究评析23-24
- 3. 研究构想24-26
- 3.1 学业自我妨碍的操作性定义24
- 3.2 研究设计24-25
- 3.2.1 研究目的24
- 3.2.2 研究思路24-25
- 3.3 研究方法25-26
- 4. 问卷修订26-29
- 4.1 对《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问卷》修订26-29
- 4.1.1 目的26
- 4.1.2 被试26
- 4.1.3 工具26
- 4.1.4 程序26
- 4.1.5 统计26
- 4.1.6 结果分析26-28
- 4.1.7 讨论28-29
- 5. 认知行为归因训练对初二年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29-37
- 5.1 研究目的29
- 5.2 研究假设29
- 5.3 测量工具29
- 5.4 被试选取29-30
- 5.4.1 被试29
- 5.4.2 被试需符合的条件如下29-30
- 5.5 研究方法30
- 5.6 实验设计及处理过程30-31
- 5.6.1 实验变量30-31
- 5.6.2 实验设计表31
- 5.7 认知行为归因训练团体辅导的实施31-33
- 5.7.1 领导者31-32
- 5.7.2 时间安排32
- 5.7.3 认知行为归因训练团体辅导的设计32-33
- 5.8 结果与分析33-37
- 5.8.1 实验组、对照组的学业自我妨碍在前测和后测上的差异比较33-34
- 5.8.2 实验组、对照组各自在辅导前后的差异比较34-35
- 5.8.3 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与追踪测量的得分差异35-37
- 6. 讨论37-40
- 6.1 认知行为归因训练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37-38
- 6.2 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干预作用分析38-40
- 7. 研究创新和不足40-41
-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40
- 7.2 研究的不足40-41
- 8.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7
- 附录47-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霞;;学生归因训练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7期
2 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0年03期
3 卢清;成就归因训练中教师的态度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归因训练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年01期
5 陈慧;;浅析归因训练的应用与实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朱娥;;归因训练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证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王重鸣;;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1988年03期
8 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1991年04期
9 韩仁生;当代归因训练三种模式评述[J];齐鲁学刊;1998年04期
10 吕燕;;大学英语教学的归因训练报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斌;;归因训练研究的态势、方向与构想[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李杰;;对一名罪犯的归因训练[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煜明;谢晓昱;;中学生“能力、努力、方法”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媚春;归因训练对护理本科生专业自我概念与主观职业障碍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2 王慰;认知行为归因训练的团体辅导对初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曾妍;团体归因训练对高职生感恩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庞伊婷;归因训练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足球辅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智勇;归因训练对销售人员心理授权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海钧;小学4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归因及归因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吕燕;归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促进[D];广西大学;2007年
8 刘艳艳;小学高年段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及其归因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琰;归因训练对高职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10 苏小峰;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实施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978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7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