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尊水平和人际注意偏向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9:41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自尊水平和人际注意偏向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摘要】:注意偏向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高敏感性并伴随的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或者相对于其他刺激而言更容易注意到某种刺激或对某种刺激的注意不易转移。一般而言注意偏向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特定刺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例如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总是更快地被个体所知觉,这也是人类进化趋势以保证种族繁衍。其次是个体本身的原因,具有某类特质的个体会表现出对特定信息的加工偏向。例如,患有焦虑症等情绪障碍患者会比正常个体倾向于关注威胁性信息。自尊水平是个体的重要人格特质之一,指个体对自我价值进行的整体评价和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自尊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认知模式这一内部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的注意偏向模式为我们探索其自尊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被试筛选,采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筛选高、低自尊水平初中生被试,然后是行为实验部分,主要考查不同自尊水平组对不同人际信息的注意加工偏向。行为实验一以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真实人脸面孔为材料,行为实验二以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人际关系词汇为材料,共同探讨了高、低自尊水平初中生的注意偏向,并比较两类实验材料条件下注意偏向的差异。 本研究结论如下: 1.高自尊组对含有人际接纳意义的高兴面孔的反应时短于平静面孔和愤怒面孔;当愤怒和平静面孔同时呈现时,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低自尊组对高兴面孔的反应时长于愤怒面孔,在高兴与平静面孔,愤怒与平静面孔配对呈现条件下反应时均未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高自尊个体对高兴面孔具有注意偏向,同时低自尊个体仅在与矛盾图片配对时表现出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 2.高自尊组对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差值显著大于低自尊组。在对比图片为平静面孔时,低自尊组被试对于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差值大于高自尊组被试,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然而,当对比图片为高兴面孔时,低自尊组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差值显著大于高自尊组。由此可见,对比低自尊组,不论对比面孔是平静还是愤怒面孔,高自尊组对于高兴面孔有着更强的注意偏向;相比高自尊组,低自尊组对于愤怒表情有着比高自尊组更强的注意偏向,但是仅限于对比图片为矛盾面孔表情的情况下,注意偏差值差异才显著。 3.高自尊组对接纳性词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对中性词汇的反应时,对比词汇为拒绝性词汇时,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只有在配对词汇为情绪唤醒力较低的中性词汇时,高自尊才对接纳性词汇表现出注意偏向,原因可能在于拒绝性词汇相比中性词汇有着更大的情绪唤醒力,在捕获个体的注意资源上优势更大,干扰了高自尊组对接纳性词汇的注意偏向;低自尊组对拒绝性词汇的反应时短于中性词汇,对接纳和中性词汇,接纳和拒绝词汇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4.仅当对比词汇为人际拒绝词汇,高自尊组对接纳性词汇的注意偏差值显著大于低自尊组,两组对拒绝词汇的注意偏差值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高自尊组对于接纳性词汇比低自尊组有着更强的注意偏向;两组对拒绝词的注意偏差值不显著。
【关键词】:自尊 注意偏向 初中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前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0
- 1.1 自尊10-13
- 1.1.1 自尊概念10
- 1.1.2 自尊类型10-12
- 1.1.3 自尊的测量方法12-13
- 1.2 注意偏向13-16
- 1.2.1 注意偏向介绍13
- 1.2.2 注意偏向的影响因素13-15
- 1.2.3 注意偏向研究范式介绍15-16
- 1.2.4 注意加工范式的理论解释16
- 1.3 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注意偏向效应研究16-18
- 1.4 自尊注意偏向的脑机制18-20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总体设计20-24
- 2.1 已有研究的局限和创新点20
- 2.2 研究目的和假设20-21
- 2.2.1 研究目的20
- 2.2.2 研究假设20-21
- 2.3 研究意义21
- 2.3.1 理论意义21
- 2.3.2 实践意义21
- 2.4 研究设计21-24
- 2.4.1 前期实验材料准备21-22
- 2.4.2 被试的筛选22-24
- 3 实证研究24-38
- 3.1 实验一 不同自尊水平初中生的人际注意偏向研究--基于面孔24-31
- 3.1.1 研究构思与目的24
- 3.1.2 研究假设24
- 3.1.3 被试24
- 3.1.4 实验材料与工具24
- 3.1.5 研究设计24
- 3.1.6 研究程序24-25
- 3.1.7 研究结果25-31
- 3.2 实验二 不同自尊水平初中生的人际注意偏向研究--基于词汇31-38
- 3.2.1 研究构思与目的31
- 3.2.2 研究假设31
- 3.2.3 被试31
- 3.2.4 实验材料与工具31
- 3.2.5 研究设计31-32
- 3.2.6 研究程序32
- 3.2.7 研究结果32-38
- 4 综合讨论38-41
- 4.1 自尊水平与注意偏向效应的关系38
- 4.2 研究方式和材料38-39
- 4.3 注意偏向与人际适应的关系39-40
- 4.4 研究局限与不足40-41
- 5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8
- 附录48-49
- 致谢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影影;闻素霞;;不同自尊水平者对人际评价信息的注意偏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11期
2 吴明证;梁宁建;孙晓玲;;消极反馈条件下青少年自尊结构与注意偏差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年02期
3 周帆,王登峰;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011年08期
5 王曼;陶嵘;胡姝婧;朱旭;;注意偏向训练:起源、效果与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6 张林;吴晓燕;;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年02期
7 杜巍;高红丽;闫春平;杨世昌;;不同人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8 戴琴;冯正直;;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7期
9 杨娟;李海江;张庆林;;自尊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10 李海江;杨娟;袁祥勇;覃义贵;张庆林;;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1041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4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