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河南省F高中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9:45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F高中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生 学习倦怠 高中


【摘要】:研究通过《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一个县级高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进行调查。调查反映出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在程度、性别、年级等方面的特点。在对问卷结果的数据处理上,首先通过描述统计对被研究者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说明,然后进一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中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得分在文理科别,安全感受,心情不好时的处理方式,父母或监护人对学生的态度,总体健康状况几个因素上的差异性做了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如何尽量避免高中生学习倦怠情况,如何降低高中生学习倦怠水平提出对策。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关键词】学生 学习倦怠 高中
【分类号】:G4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关于倦怠的研究源于服务业等职业领域的相关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扩展,研究者们发现学生中也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首先对学习倦怠给出定义的是Schaufeli等人。他们认为学习倦怠就是学生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产生情绪耗竭,进而疏离学业以及成就感低落。此后,以Meier为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一本录取率[J];高中生之友;2013年21期

2 陈红香;吴建红;晏赛君;;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敏;甘怡群;;高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程思傲;孙亚菲;;中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6期

2 黎亚军;高燕;;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3 邢强;黄荷艳;;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事件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4年06期

4 陈啸;石艳;郑涌;;中学生情绪智力在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7期

5 蒋红;宋玉美;张澜;;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09期

6 刘威;潘燕军;;长沙地区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性研究[J];校园心理;2012年05期

7 李涛;冯菲;;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个体因素及教育对策[J];现代交际;2013年05期

8 李璐;孟勇;李超凡;;医学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舞;初中生心理一致感及其与依恋、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赵文;高中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鉴;敦化市高中生学习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祁吉晓;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金娥;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学习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效芳;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在校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秀珍;高中生与中职生学习倦怠与自控能力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丛彭彭;初中生学业压力、自主性动机与学业投入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秋萍;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夏妍;中学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对策[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1期

2 徐锦华,曾丽萍,刘淑惠,程杰,杨敏,张海萍,张永平,张顺英;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2期

3 李艳红;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4 陈建民;黄恩;徐晓青;吕望强;张载福;;职业中专学生特质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2期

5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威海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2期

6 蒋文明;曹燕;;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9期

7 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8 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9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郑胜圣;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10 张莹,甘怡群,张轶文;MBI-学生版的信效度检验及影响倦怠的学业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雷开春,张巧明;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2 范春林;;学习效能感的功能及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10期

3 周东滨;;论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08年05期

4 韦耀阳;李tD璐;;影响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5 包华;;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社区感探析[J];职教论坛;2009年11期

6 赵琨;;论学习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储璧茜;;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功效及其心理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年36期

8 王觅;钱铭怡;王文余;陈瑞云;;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为主的团体干预对学业拖延状况的改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12期

9 张玲;;论中学生学习效能感及培养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沈新华;程婷婷;;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合作学习效能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爽;;目标确立对于中学生学习效能提高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吴妮妮;姚梅林;许青云;;职校生认识论信念、学习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郭芳芳;姚梅林;李迪;;北京中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学习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成立 郑海荣;抓学习要强化“四种理念”[N];青海日报;2012年

2 付伟东 吴广志;培育学习型税务机关[N];中国税务报;2003年

3 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 余梅生;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理性思考[N];浙江日报;2010年

4 薛梅;应注重提升员工的学习效能[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5 报道组 朱珊超;鹿城力争“学习效能”最大化[N];温州日报;2007年

6 贵州省赤水市第八中学 黄艳;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误区及对策的探索[N];学知报;2011年

7 曹杰 颜平 杨俊旺;在持续学习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解放军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褚清源;一所现代版“春晖中学”的教育高度[N];中国教师报;2010年

9 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道明;形成学习型企业创建新模式 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N];北大荒日报;2011年

10 九江市十一中校长 陈新山;汲取教育智慧 引领学校发展[N];九江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魏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唐瑞源;中专生数学学习效能的调查和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雅楠;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效能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武萍;高职学生学习效能感、学习策略和考试焦虑的状况及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志义;E-Learning支持下自我学习效能的测评要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彤;无锡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李莲;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外语学习效能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吴亚子;概念构图策略对学业成绩、学习效能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黎雯君;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及其与学生学习关系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6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56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