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

发布时间:2017-11-03 18:18

  本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哲学 教师教育者 文化人格


【摘要】: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与角色,教师教育者是拥有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双重文化人格的群体。然而,在现实层面,快餐式的大众文化裂解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侵蚀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内核,功利倾向的教师教育文化降格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文化人格诉求。重塑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需要教师教育者有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守自身的文化个性并注重自身文化情怀的涵养。
【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2013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3B-087)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GS[2013]CHBO924)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育是文化的实现方式与出场方式,其根本宗旨是完善人格及其人的社会化。文化和教育的目标同样是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天然具有文化哲学的内涵,文化和教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维度。”[1]基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教育场域教师教育者的文化身份和角色以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2 李学农;;论教师教育者[J];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晓伟;;教师教育者:内涵、身份认同及其角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2 荀渊;;教师教育者及其自我研究: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新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 陈时见;王春华;;美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取向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4 贾杰;江彬;;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年04期

5 龙宝新;;过度教师教育的知识论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6 张飞;刘秀芳;;实践取向下教师教育者的示范角色探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伍华军;;公民意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与形塑[J];法学评论;2014年04期

8 杨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阻抗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侯小兵;;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10 刘宇;;从角色定位到身份认同的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D];西南大学;2013年

3 郑丹丹;教师教育者及其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侯小兵;认同与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身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张俊明;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曾莉;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花家涛;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华;我是一名校本培训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静焱;“自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德菊;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萍;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欢;教师文化角色的担当对中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春华;美国《教师教育者标准》及其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董玉祯;美国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吕翠;美国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途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宵;上海英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述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10 王继娟;新疆教师教育者条件性知识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认可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朱旭东;试论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朱旭东;周钧;;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必然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刘金增;;泰勒现代认同思想的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5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6 李学农;;论教师教育者[J];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01期

7 铃木慎一;金世柏;;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着重谈谈新教师的进修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03期

8 任榜坤;困惑中的新疆教师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利民,高玉;飞扬的文化生命理想——评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康震;论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J];人文杂志;2000年03期

3 汪开寿;论老舍抗战话剧的文化内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季桂起;;科学、民主精神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转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何效先;谢碧琼;;融合科学与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石兴泽;论老舍文化人格的现代意识[J];齐鲁学刊;1999年06期

7 汪聚应;;霍松林先生的文化人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成尚荣;;文化人格与课程教学: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9 吕周聚;论巴金文化人格的裂变及其历史意义[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10 高占海,赵爱学;论明末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齐振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楹联文化[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孙立;;李白的文化人格与矛盾个性[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4 葛景春;;“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潘世圣;;我的郭沫若观:关于一种文化人格与文化精神的省察[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邓经武;;论郭沫若的“创造”情结——人类文化学的个案研究[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7 吴微;;从亲和到遗弃:桐城派与京师大学堂的文化因缘[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恒才邋苏小红;文化生态与文化名城建设[N];中山日报;2007年

2 张太原;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周思明;大众文化与多元文学[N];河北日报;2013年

4 肖云儒;拓展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N];人民日报;2003年

5 徐平利;寻找深圳文化之根(下)[N];深圳商报;2004年

6 甘肃平凉师范学校 王韶华;步入文化自觉之境[N];光明日报;2012年

7 于平;推动文化发展需要增强创造活力[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孙若风;我国文化建设力量发生结构性巨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尹欣 整理;余秋雨“点穴”文化误区(上篇)[N];解放日报;2006年

10 北京学者 于平;推动文化发展需增强创造活力[N];深圳特区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樱;走向跨文化人格: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艳;古代文化人格与文学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4 秦珊珊;多重文化视点下的李安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6 高晓庆;论《史记》中士的文化人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政西;当代生活境遇中的文化人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向学;王国维“文化人格”论[D];山东大学;2005年

9 郭辉;秋瑾的文学创作与多重文化人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佶;张岱文化小品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7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37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