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
本文关键词: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
【摘要】:为促进教师流动,实现旨在促进教育质量和公平的教育变革,国家试图在教师管理上将教师的制度身份从"学校人"调整为"系统人"。然而,任何教育制度变革能否真正执行取决于一线执行的教师如何对变革赋予意义,而教师的身份认同则是其对变革赋予意义的资源,教师怎样看待自己身为教师会直接影响教师如何对变革赋予意义。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教师发自内心地流动,并致力于提升公共的教育质量,国家应努力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引导教师产生一种"专业人"的身份认同。这种"专业人"心怀公共教育事业,且会将流动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契机,是教师流动乃至教育变革成功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有阻碍教师"专业人"身份感生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中国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重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CXQT05)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1JJD880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5.1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面对《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以下简称“流动政策”),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就“是否应该进行校长和教师流动”、“在一个学校工作多久后进行流动”等问题众说纷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张济洲;;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年01期
3 李伯玲;孙颖;;论我国农村教师身份变迁的路径及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2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兆宇;刘茜茜;王远;;福特和盖茨的管理比较[J];比较管理;2011年01期
2 买琳燕;;创新思想指导下的系统化实践——从南洋理工学院的培养实践反观我国高职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1期
3 汤霏;;专业化还是职业化——个体层面的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4 高桂娟;;大学知识创新与组织变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汪育健;鄢小燕;;适应发展变化的图书馆员业务能力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02期
6 姚秀颖;陆根书;李怀祖;郭菊娥;席酉民;;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政策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9期
7 倪易;;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王黎萤;陈劲;阮爱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胜任力结构及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2期
9 李斌琴;;寻求合法性:我国大学趋同化机制解析——从重点大学政策说起[J];高教探索;2012年01期
10 任玉珊;;大学组织转型研究评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旭霞;;创新团队、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成长——以浙江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2 赵磊;;破坏性创新·基因置换·文化迭代——论增强企业文化建设针对性、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永;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战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6 肖兴安;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胡炳仙;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广明;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大学边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梁燕玲;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静;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海;高校职员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纪富贵;政府新闻发言人专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晓;高校学生会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陈磊;名牌大学与精英主义: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中国高等教育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6 马颂歌;医生专业发展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银河;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精细化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曾上尧;高等教育地方化政策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罗明;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10 何光辉;北京铁路局丰台车辆段管理柔性化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2 耿文侠;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卢乃桂;王夫艳;;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身份之重建[J];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4 郭浩;;农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年18期
5 高小强;;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20期
6 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熙,刘圣福;校长应具备的六种观念——从教师流动管理的角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孟令熙;校长应具备的六种观念——从教师流动管理的角度分析[J];陕西教育;2005年02期
3 楚楚;;教师眼中的流动制[J];教育;2010年10期
4 田明;;教师流动不该是变相惩罚[J];山东教育;2008年17期
5 马朝阳;;从“公用地悲剧”看教师流动失范的制度缺失[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王甲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4期
7 王征顺;赵建斌;;教师专业发展语境下的教师流动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程英芬;;县域教师流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A县为例[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9 段会冬;;城乡教师流动热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10 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启林;周世厚;;东北亚的教育变革与文化传统论纲——对中国、日本和韩国19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变革历程的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2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巴东神农溪高中教育科研课题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李桂英;陈丹萍;王立新;;合作学习对中学生心理因素促进效应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季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惠林;;关于教育制度创新与变革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7 刘惠林;;关于教育制度创新与变革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俞惊鸿;;聚焦研修深化管理实现区域科技总辅导员的专业成长[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9 刘正伟;;论江苏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邓明言;;贝林的新教育史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仇逸 杨金志;教师流动可试“无校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周洪宇;教师流动 步伐迈大些[N];团结报;2010年
3 郭文婧;教师流动不能简单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 王少华;教师流动既要积极更要稳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王一军;用专业的眼光看待教师流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磊;“区管校用”促城乡教师流动[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冯永亮;李和平委员:建立区域教师流动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0年
8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李伟涛;流动机制设计要真正实现“增值”[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泰州市教育局 戴荣;做好教师流动工作应注意些什么[N];泰州日报;2010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少波;正确看待教师流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6 冉源懋;从隐性生存走向软性治理[D];西南大学;2013年
7 韩登亮;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平;学校变革视野下校长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李星;教师流动宏观调控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孟令熙;教师流动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卫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力;义务教育阶段山西农村教师流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刘克兴;贫困地区教师流动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王瑾瑾;教育变革的意义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波;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满勇;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10 訾敬;对山东省贫困地区莘县2000—2004年教师流失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76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7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