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的教学探索
本文关键词: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王 琪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00021)
摘要: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的课堂教学, 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000-00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指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为了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改革意见,我院深入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文献[2-5],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其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在电子信息类本科生中普遍开设《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程。由于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刚入校的新生,课程教学只有16课时,因此,如何把握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改革课程的预期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导论”课的教学实践,探索了课堂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为什么要开设《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它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意义何在,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我们的思考是,电子信息技术代表的是当今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它应用在工业、农业、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工科院校绝大多数学科和专业都与电子信息技术密切关联。没有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将变得寸步难行。因此,作为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技术进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是十分需要且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及早获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主要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专业课、加强自主学习、明确前进方向、知晓就业去向等,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专业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此,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工程院校,《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对于非电子信息类的本科生同样重要,通过本课程教学的逐步成熟可将教学范围逐步扩大到全校其它相关专业。
2 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具有启蒙性、引导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充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要选好一本在内容上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我们采用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黄载禄教授主编[6]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教材,该教材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光电信息技术等学科所含的各主要专业领域的内容,具有内容新、专业性强、知识面宽、通俗易懂、实用性好等特点。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讲求重点突出。根据课时分配,我们将教学内容概括为8章,包括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电磁波与无线电、通信技术与通信网、集成电路技术、微波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图像信息处理技术,课程教学以8次讲座的方式开展。由于教材的时效性、局限性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性,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动态更新,要将能够反映电子信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产品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导论”课自身的特点、课时限制以及授课对象是刚跨入高校的新生等因素决定了课程应采取有别于其它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高等数学、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原则是重在介绍,而不是讲授;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了解,而不是掌握。介绍的重点不仅要反映在技术层面,还要反映技术与市场的联系。要认清市场需求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而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市场的需求,但技术的成熟不等于市场的成熟。“导论”课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重大发明过程的介绍,说明科学家的伟大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更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勤奋、专注和不懈的努力。教学互动是“导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合作探究。“导论”课要强调启发式教学,通过联系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4 恰当运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好的教学手段可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清晰易懂。对于“导论”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
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是“导论”课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手段,这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有效的结合来组织教学,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思维、扩大教学信息量。通过搜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和flash动画,并借助编辑工具进行有机的剪裁,形成短小精悍的教学素材,将其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产生与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在“导论”课教学中特别值得提倡。通过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寻求解答是引导学生课外自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在课程考查方式上,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内容紧密围绕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等。从完成的效果看,学生通过对资料的自主查阅、提练、概括和总结,形成了较高质量的文字材料。
5 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创新思想的形成乃至未来的就业选择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7)2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7,,(5):37-40
[2] 徐青. 更新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5):37:38
[3] 张德江.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5):7:10
[4] 姚利民. 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8):40-42
[5] 林健.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5): 1-9
[6] 黄载禄. 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本文关键词: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2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