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及其制度建构
本文关键词:“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及其制度建构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定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但从深层次上讲,它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违背了教育规律,进而导致教育改革难以深入,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只有复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即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才可能走上正道。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中,"全面"和"自由"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亦不是简单的互动关系,而是基础与升华的关系。要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按照其要求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重建:一是要建构重特长的考评制度;二是要建立弹性化的学习制度;三是要降低中小学的考评难度。
[Abstract]:Although the orient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arxism and violates the law of education on a deep level. Therefor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s difficult to deepen and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Onl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Marxism is restored, that is,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 and "freedom" is not a parallel relationship, nor is it a simpl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ndation and sublim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we must reconstruct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system according to its requirements: first,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great merit;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flexible learning system;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检视与理论反思”(项目编号:BAA130088)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12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 智体美等方面啊!可问题在于,全面发展到底是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 指所有方面还是绝大多数方面亦或是其中的主要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方面,在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德智体美等政府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玲玲;;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澄清并还原其人的发展远景思想[J];求实;2007年03期
2 李世伟;;试析教育中“双累”的现象[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22期
3 汪信砚;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4 何玲玲;文海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澄清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远景发展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庆仁;;论原因中自由的行为的成立[J];刑法论丛;2008年03期
2 王水明;;死刑废除价值论[J];刑法论丛;2008年04期
3 詹红星;;社会危害性理论功能论[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4 邓君韬;;超规范问题及其意义——对犯罪认知体系方法论的初步考察[J];刑法论丛;2009年01期
5 关胜侠;高文武;;实践消费生态化的方法论要求[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3期
6 王薇;郭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哲学阐释[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7 阎巍;;国家利益视域中的军事技术[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8 曾美勤;;适应与超越: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德育价值观[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04期
9 雷雪;;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当代官兵自由个性发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3期
10 田甜;李明芳;;贴合官兵心理特点 开展战场宣传鼓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8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于婷;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玲玲;;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澄清并还原其人的发展远景思想[J];求实;2007年03期
2 梁明伟;;教育关怀: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3期
3 张宝马,潘惠,陈志华,王骏,巢国祥;扬州市农村社区人群肥胖超重现况及影响因素[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9期
4 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 李丽;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伟,李慧萍;重新审视和调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7期
2 吴晓丽;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启示[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曹永国;韩绮君;;人的终结和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安超;安涛;;杜威,离中国有多远——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7期
5 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6 马龙珠;王中海;;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高桂桢;;爱因斯坦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潘发勤;;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和需要思考的问题[J];教学研究;2008年06期
9 洪燕琴;;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10 王玉娟;;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文赞;;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锡印;;科普展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4年
9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瑾;一条走廊也能达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报;2009年
2 翟建会(作者单位系泽州县下村镇中学);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学导报;2006年
3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向阳;德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卢国华;奇思妙想展智慧[N];闽北日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确立三个支点 明确教育目的[N];检察日报;2000年
7 胡 杨;给学生法治待遇[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枫溪区云光中学 蔡彬;美术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9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 单中惠;走近外国中小学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沈峰;给学生申辩的权利:一种看得见的民主[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留;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靳涌韬;教育学视域下我国现代学校变革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喜娟;美国综合高中发展危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龙藜;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赵崇乐;体育审美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姚永萍;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目的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温静宇;新课改视域下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思考[D];河北大学;2014年
5 贾秋实;论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及其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鸽飞;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中等教育目的的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12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