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问题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
本文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子女 融合教育 符号互动理论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符号互动理论从师生互动、社区互动、家长孩子互动三方面入手,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基于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应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促进融合教育互动的实施;构建政校合作良性互动管理体系,弥补政策的不足;构建符号互动视野下的师生互动关系,增进师生交流;建立互动式家庭教育模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Abstract]: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community interacti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ree aspect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solve the migrant population children integr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hould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work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To build a benign and interact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olitical schools and college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olicy;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stablish an interactive family education model and change parents' educational concept.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MA110095)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机会资助项目(YCSW2014126)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3062)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式由原来的独自迁徙逐渐演变为携同配偶、子女等的举家迁移。当前,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教育是主要手段,其贯穿于所流入城市融合的整个过程,融合教育是实现流动人口子女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翁细金;万荣根;;融合教育的教师角色与使命[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2 黄兆信;李远煦;万荣根;;“去内卷化”:融合教育的关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3 李如密;刘伦;;课堂教学互动及其优化策略——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0期
4 罗竖元;李萍;;社区文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现实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5 潘旦;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视角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6 方巍;;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合——发展型社会政策视野下的杭州市个案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友;雷蒙·阿隆国际关系学说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霄;小议社会组织分类——从韦伯到帕森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汪浩;李媛媛;;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温州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7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丁德光;陆林;;旅游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郭敏;;土地——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心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蒲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曹婕;;浅析“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饶吉银;;浅谈网络社会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冯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8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熊波;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与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永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春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舆论引导中的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朱鲲鹏;大学生“跑庙”行为的社会学思考[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罗卡;;融合模式的失败?[J];读书;2006年05期
3 赵胜营;;进城农民工子女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4 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5 罗竖元;李浩;;流动时间与居住空间: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时空制约——基于厦门市、长沙市与贵阳市的实证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宋蓓;;农民工子女社区保护与城市融入的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7 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8期
8 中国民主促进会重庆市渝中区委课题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01期
9 姜和忠;徐卫星;;基于输入地政府视角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以浙江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樊丽淑;孙家良;高锁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贫困的表现特征及根源——基于宁波的实证研究[J];理论导刊;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开东;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国民待遇[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
2 黄志法,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3 林培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因分析及管理[J];成才;2000年03期
4 沈家清;;政府推动 多管齐下——浙江慈溪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7年04期
5 张雪梅;梁大庄;;关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的调研[J];中国教师;2007年04期
6 余中雄;;给出一张公平的课桌[J];中国人大;2007年08期
7 孙爽;;政府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一些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8 王映;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由晓岚的悲剧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4年01期
9 ;让所有的孩子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J];贵州教育;2005年08期
10 刘珍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志君;张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探析[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2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彭子建;李小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珊珊;;南宁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及问题探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吴红宇;;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及思考[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9 刘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探讨[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燕文;;从假日学校到暑期学校——1894-1915美国纽约市暑期教育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淑君;青岛取消流动人口子女借读费[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德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路何在?[N];华夏时报;2001年
3 李源 赖刚;北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99%以上[N];宁波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董洪亮;北京:让流动人口子女有学上[N];人民日报;2002年
5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肖元元;1.2万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记者 冷启迪;中山先行先试创宝贵经验[N];中山日报;2010年
7 鲁来顺 孙力;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N];北京日报;2004年
8 ;关注20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9 记者 孙军;青岛流动儿童尽享市民待遇[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赵震洋;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思考[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7 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井冈;海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移民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细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凌云;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希;流动人口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宋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华灵燕;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2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7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