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材理解:概念、类型及转向
本文选题:教师教材理解 切入点: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22期
【摘要】:教师教材理解是课程理解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教材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材观,对教材意义的解读过程。从意义创生的角度,教师教材理解可分为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和意义创生式教材理解。从意义复原式转向意义创生式是教师教材理解的应然取向。
[Abstract]:Teachers understand the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ctivities,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teachers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teaching comprehension refer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ased on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material view,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creation, teachers' teaching comprehen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restoration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and meaning creation. From material recovery steering type is to create the meaning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comprehension. "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考多元录取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8800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晶晶;张秦忠;;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的课程理解[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攀;;创生式教师课程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解读新思路[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0期
3 郭元祥;;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课程理解[J];江西教育;2008年29期
4 张攀;;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追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光陆;;探究型课程理解:教师的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9期
7 李文青;;杜威对“经验”的改造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徐海莺;;多元与求真:后现代课程理解述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吴金瑜;;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J];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06期
10 孙明月;;课程范式转型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特邀嘉宾: 李明凤代表(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秘书长) 王新怀代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 欧可平代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4 永城市卧龙乡石桥学校 王明华;谈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几点误区[N];商丘日报;2009年
5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倪 红;管理者:你理解多少新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谭静:回归教育实践的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美菊;教师课程理解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层次和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秋霞;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航;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访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方舒婷;教师课程理解的学科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松;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9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79042.html